处暑节气马上要到啦!在这个时节有什么养生要点需要特别注意吗?一起来看市健促中心带来的健康提示↓
处暑养生
处暑时节,暑热逐渐消退、秋凉开始显现。
尽管暑气渐收,但“秋老虎”的余威尚存,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人们会有“中午如夏,早晚似秋”的体感。
湿热与燥邪交替的气候状况,容易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
特别对于肠病患者而言,肠道环境较为敏感,需格外留意健脾祛湿、润肠通便以及调节免疫,避免因气候波动而诱发身体不适。
警惕这些健康风险
处暑是“暑湿”向“秋燥”过渡的关键期,养生需兼顾健脾祛湿、润肺防燥。
湿热滞留,菌群失衡
中医认为,处暑仍属长夏,湿邪易困脾,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腻等症状。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导致肠道有害菌增殖,增加腹泻或便秘风险。
温差较大,供血不足
较大的温差,易导致肠道血管痉挛,肠病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隐痛或排便异常,免疫力波动;肿瘤患者更需警惕感染或复发信号(如持续低热、排便习惯改变)。
燥邪伤肺,累及大肠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初起时,肺阴受损,可能引发干咳、皮肤干燥,同时大肠津液不足,导致便秘。
肝气易郁,情绪波动
秋季对应“悲忧”情绪,加上暑热未消,人易烦躁、失眠,中医称“肝郁化火”,可能加重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
“护肠”要点
饮食调理
01
宜吃
健脾祛湿的山药、薏苡仁、芡实、茯苓(可煮粥);
润肠通便的银耳、百合、莲藕、熟香蕉;
优质蛋白质,如蒸鱼、豆腐、鸡蛋等,易消化,减少肠道负担。
02
忌吃
会加重肠道炎症的辛辣刺激性烧烤、油炸食物;
损伤脾胃阳气的冰饮、西瓜、生鱼片等生冷寒凉食物;
促进有害菌繁殖的肥肉、奶油、甜点等高脂高糖食物。
03
食疗方推荐
四神汤(健脾祛湿):
用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炖汤或煮粥。
银耳百合羹(润肠防燥):
用银耳、百合、枸杞慢炖至胶质浓稠状。
起居保暖
晨起穿腹带(肠病术后患者尤其重要),避免受凉导致肠痉挛;
夜间睡眠时,可用暖水袋(40℃左右)温敷腹部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如厕时注意:避免久蹲,可垫软坐垫,减少腹压。
温和运动
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每天5-10分钟,增强脾胃功能;
②揉腹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100圈,促进肠道蠕动;
③散步时深呼吸,早晚各30分钟,调节自主神经,改善肠脑轴功能。
情绪管理
因肠道与情绪密切相关,可每天5分钟正念冥想,缓解焦虑;
听舒缓音乐(如古琴、自然白噪音),调节副交感神经;
与亲友交流,避免孤独感加重肠道症状。
编辑:潘乔雨
资料:上海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