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抗战中的松江儿女丨何公超:《儿童日报》四年苦斗史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22 13:20:19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唤醒国魂、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松江儿女在各条战线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弹火纷飞的前线,有前仆后继的牺牲;在日军铁蹄下的松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变幻莫测的外交舞台,有倾其所能的援助;在战略大后方的西南,有蓝缕开疆的悲壮;在街头、报刊、课堂、书斋,有激情的演说、艰苦的研究、文化的传承。他们是军人、是文人、是学者、是工程师、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打败日本侵略者,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洒在了九峰三泖、中华大地,铸就了松江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即日起,松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微信公众号“云间青史”特设“抗战中的松江儿女”专栏,聚焦“统一战线”“各界抗争”“外交风云”“国防建设”“文化救国”5个主题开展连载,重温、再现松江儿女的铁血抗战,缅怀、致敬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何公超(1905-1986),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日报》的诞生

1935年9月1日,一张专供儿童阅读的报纸——《儿童日报》问世了。报馆地址在海宁路826弄3号。

《儿童日报》是一张四开小报,四个版面,售价四个铜元,两色套印。内容分四栏:第一栏是《国内新闻》,刊登国家大事;第二栏是《国际新闻》,刊登国际大事;第三栏是《儿童公园》,刊登童话、故事、寓言等文艺作品;第四栏是《儿童习作》,专登小读者创作的作品。四栏各占一个版面。

《儿童日报》四个版面:《国内新闻》(左上)、《国际新闻》(右上)、《儿童公园》(左下)、《儿童习作》(右下)

《儿童日报》发行人兼主笔是黄一德,编辑《国内新闻》;总编辑是我,编辑《国际新闻》。报馆规模小,没有力量聘用记者专门采访新闻、消息,所有国内、国际的新闻,都是从当天的大报摘录改写而成。虽然新闻变成了旧闻,但是经过改写,文字变得浅显、明白了,给学习时事的小读者以阅读的方便。更重要的是,我们编写新闻时,总是在字里行间明显地揭示我们的是非看法和爱憎态度,如拥护抗战、反对投降、斥责卖国汉奸,颂扬抗日将士。

报纸边上,印着醒目的标语:“关心国家大事,才是一个爱国儿童”“《儿童日报》是小学时事学习的现成材料”。

宣传抗战  支持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者于1931年侵占东三省。东三省虽然被侵占,但东北的抗日联军依然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奋勇地跟日寇作战。《儿童日报》经常用新闻、消息告诉小读者:抗日联军的游击队,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他们切断了日军的交通线,迫使敌人龟缩在城市里,不敢深入村落与密林,日寇的移民政策根本无法实现。

《儿童日报》经常报道八路军与新四军抗日作战的情况。在1939年3月27日的《国内新闻》版上,报道说: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将军因浙东形势紧张,提前到浙东各地视察。4月11日又报道说:新四军满布京沪线。12日继续报道:新四军在东战场有20多万人。此外,《儿童日报》还发表多种文艺作品来支援抗战,反对投降。

1939年3月27日《国内新闻》版报道周恩来到浙东各地视察

《儿童日报》停刊、复刊、再停刊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再次进攻上海。上海公共租界虽然暂时还没有被日寇的铁蹄闯入,但是四面被围,已经成为孤岛。

由于上海对外水路交通断绝,造成报纸销路大跌,《儿童日报》停刊了。为了生存,我决定到汉口去做抗战工作。临行前,我到黄一德处辞行,他说:“《儿童日报》已办了两年,如今停刊了,你我都是不甘心的。况且,这儿租界上还有几万个我们的小读者。我还想复刊......”

1939年我在重庆。有一天,突然接到黄一德从上海寄来的信,信封里还附有一份复刊的《儿童日报》,居然也是红黑两色套印的。信里说《儿童日报》在孤岛上复刊了。但经济方面还是非常困难,希望通过我,能得到政府(指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补助。后来虽然我也尽力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实现。

不久,从上海传来消息:《儿童日报》停刊了。这次是永远停刊。原因是日本侵略军进入了租界,完全控制了租界。

这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诞生的《儿童日报》站起来又跌倒的四年苦斗史。

(本文节选自《<儿童日报>四年苦斗》,载于《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

资料:云间青史

编辑: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