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青春相“剧”终不散场!沪港澳台青年戏剧展演季在闵行落幕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8-22 12:58:27

8月21日下午,2025年青春相“剧”沪港澳台青年戏剧展演季暨虹桥镇第三届青年戏剧节闭幕式在虹桥镇文化中心圆满落幕。这场以“源”为主题的盛会,是沪港澳台青年用戏剧写下的文化共鸣答卷,为实现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相遇”到“相守”,青年“好戏连台”

“三年前,虹桥镇给年轻人搭了个‘戏台子’。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他们的‘精神驿站’。不光是虹桥镇的青年,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青年也陆续加入,今年沪港澳台的优秀青年更是积极参与。”团闵行区委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近年来,闵行区致力于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营造青年友好环境,通过文化赋能、就业扶持和创业孵化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青年归属感和创造力。

团区委联合虹桥镇共同培育戏剧节品牌,以文化赋能青年成长,搭建青年展现自我、碰撞思想的舞台。本次活动通过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从前期剧目征集、剧本打磨,到展演期间的流程衔接、舞台演绎、现场宣传等,处处都能看到青年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策划、全程参与,让这场跨越山海的交流更有“青年味”。

现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阳光剧社,来自香港的上海万象城、利丰园区,来自台湾的旺旺集团还为观众设置了文化集市,通过互动游戏、文创作品呈现更多元的戏剧理念。

近年来,虹桥镇锚定“青年友好”的目标,以文化为媒,将戏剧打造成连接青年与城市的桥梁。为何是戏剧?答案藏在虹桥镇的青年图谱里:这里聚集了大批新兴领域青年,他们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却都对“表达”与“共鸣”有着强烈渴望。

从“越青春越虹桥”到“美好青春在闵行”,再到如今的“青春相‘剧’沪港澳台”,三年间虹桥镇青年戏剧节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走进上海各大剧院、牵手上海戏剧学院、拓展“源”起之旅……三届戏剧节累计吸引超50余部剧目参加,原创剧目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年轻人说“想留在闵行”,这就是戏剧节最好的反馈。

“戏剧是跨越语言的桥梁,一个眼神、一段台词,就能让沪港澳台青年找到共同的心跳。”本次戏剧展演季导演易非解释,从第一届的试探性相聚,到如今的深度共创,用戏剧证明青年的活力需要文化的土壤来滋养。

从“源”起到“缘”聚,跨越时空对话

此次闭幕式以“源”为主题,用五部剧目串联起文化的根脉、当下的生长与未来的期许,彰显出戏剧艺术的初心、中华文化的根脉、青年创意的活水。

当金汇高中的学生站上舞台,《敦煌儿女》的片段让人泪目。“撕碎的请调报告”“洞窟里的婴孩”“西迁的行李箱”三个场景,浓缩了文物保护者“择一事终一生”的信仰。“排练时,我们查了很多敦煌资料,才懂‘守护’二字有多沉。”饰演樊锦诗的吴嘉妮说道。这不仅是表演,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叩问。

虹桥镇本土原创剧《追光之旅》则把镜头对准身边人——楼管员陈源从劝导戴头盔的小事,再到卷入园区停车难、围墙阻隔的矛盾。“陈源的故事,就是虹桥的故事,有人坚守,有人开拓,才能让‘发展之源’奔涌。”来自虹桥镇河西居民区的观众王剑说,“演的都是我们身边事,看着特别亲。”

上海建桥学院的《请用共同的名字呼唤我》,戳中了两岸青年的泪点。台北青年李念源从抵触整理家谱,到被先祖李源的告罪书震撼,最终踏上归宗之路。“‘请用共同的名字呼唤我’这句台词,排练时总有人哽咽。”饰演李念源的青年演员沈钦仰说,“血缘骗不了人,就像剧里表达的,乡愁能跨越山海。”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明珠的刻度》与上海戏剧学院的《白蛇》,则用不同形式诠释“同源”。前者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背景,用舞姿复刻“香江潮汐”与“紫荆绽放”,“每个旋转都像在和历史对话”。后者用现代视角重述《白蛇传》,“雷峰塔下的赤诚,和我们追求理想的执着,本质是一样的。”上戏表演系学生吕恩惠说。

“珍珠计划”启航,戏剧“火种”更燃

高校青年共同发布“珍珠计划”,“寻珠、育贝、淬莹”这三个关键词道出了该计划的设想:发掘青年戏剧人才,孵化原创剧目,让好作品走进社区、融入城市。“珍珠计划”将联动多元资源,携手高校剧团、区域化团建单位及基层团组织,鼓励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剧目创作与巡演,通过为优秀剧目提供人才扶持、剧目扶持和巡演扶持等方式,帮助青年戏剧人搭建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让更多青年被看见,让更多剧目被观赏,让戏剧在社区和城市的土壤中不断生长。

闭幕式现场为优秀剧目颁奖,《敦煌儿女》《追光之旅》分获“最佳编剧奖”“最佳表演奖”。《请用共同的名字呼唤我》《明珠的刻度——1997香港的记忆》拿下“最佳导演奖”“最佳呈现奖”。《白蛇》包揽“最佳剧目奖”和“最佳服化奖”。

散场时,各地青年演员们在后台互换联系方式,观众们仍在讨论展演剧目的细节,自发分享剧中台词与人物塑造的巧思。青年群体对戏剧的热情持续升温,通过线上交流与线下互动不断延伸展演影响力。“珍珠计划”的愿景,正转化为青年自主创作的生动实践,这场青春相“剧”的故事,未完待续。

供稿:闵虹、团区委

编辑:董馨芸

初审:岳顺顺

复审:范仲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