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有57双来自新疆草湖项目区、巴楚地区的“小手”,跨越5000多公里的山川河湖,与上海的“小手”在黄浦江畔相牵,融成了同一段难忘的记忆。近日,“家在上海 一起幸福”2025年沪疆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分享会在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分享会上,与会领导为此次活动颁发“优秀营员证书”和“结营证书”,举行了新疆青少年绘画作品捐赠仪式,并为活动志愿者颁发感谢信。来自草湖、巴楚、上海的青少年带来舞蹈、魔术情景剧、旗袍走秀、乐器演奏、合唱、朗诵等节目。大家纷纷表示,这场分享会虽然是7天研学之旅的句点,更是大家心手相连的新起点。
7天的研学之旅,从一场乒乓球赛开始,在静安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专业教练手把手教大家握拍、发球,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夜游黄浦江的航船上,大家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美丽,体会到上海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汉未央传统文化体验课上,青少年们兴致勃勃地换上汉服,走近拓印艺术,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科创分享互动现场,无人机成了连接梦想的翅膀。红色教育课堂上,“三地”孩子的脚步从钱学森图书馆走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让“守护”与“奋斗”的种子在心里扎得更深。
“沪疆童心聚静安 税悦同行促成长”结对助学五周年活动上,孩子们的许愿卡贴满了展板。从税务系统的跨区域联动,到企业、社会组织的接力参与,五年来,无数双手拧成一股绳,让5000公里的距离,变成了“你牵挂我,我惦记你”的温暖。
孩子们的每一步靠近,
都离不开身后无数双手的托举。
记者了解到,白领驿家的志愿者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筹备,从行车安排到一日三餐,志愿者陈斐说:“他们从不好意思说话,都追着我喊‘阿姨!阿姨!’,真的很开心。”
多特瑞(中国)研发中心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香型的精油手办,既有“花田的味道”,也有“弄堂里的阳光”。
申浩律师事务所张玉霞律师让孩子体验了“模拟法庭”,“小法官”和“小律师”切身感受司法的公正、法律的神圣。
静安区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们,把文化交融藏进了指尖,从鲁庵印泥到旗袍盘扣,都诉说着静安这片土地的文脉传承。
这场研学之旅虽然告一段落,但白领驿家的墙上已经贴上了“沪疆少年手拉手”后续活动计划,包括线上“手拉手”、节日互寄明信片、明年夏天的“两地研学”等活动计划和安排。
白领驿家理事长潘侃说,大家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通过“行走的课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变得可触可感、入脑入心。沪疆两地青少年的手紧紧拉在一起,心也紧紧贴在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前方指挥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巴楚分指挥部、静安区委统战部、静安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办公室指导,新疆兵地融合发展草湖项目区党委组织部、新疆兵地融合发展草湖项目区团委、巴楚县小胡杨社会发展促进中心主办,静安区白领驿家新兴领域党建促进中心承办,静安团区委、江宁路街道、静安区税务局团委、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静安区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协办,活动得到多特瑞(中国)研发中心、钱学森图书馆、静安区文化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单位的支持。
记者:黄竞竞
视频:崔伟峰
编辑:路景斓
部分资料:白领驿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