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从课程顾问到分校校长,她只用了5年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8-22 10:55:15

二十年前,龚律英离开崇明去上海市区闯荡,她曾用五年时间,从一名教培行业的职场新人,成长为一家教育机构的分校校长。如今,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龚律英回到崇明创办了聿拓培训学校。凭借出色的教学质量和诚信的办学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细数曾一起在教培行业奋斗过的伙伴,如今还在坚守的屈指可数。龚律英说,自己很幸运,一路上常常遇到贵人,遇事总能化险为夷。对事业,对生活,她充满着感恩,她说:“希望能给崇明的孩子带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想把自己获得的帮助,收获的幸福,传递给更多人。”

逆境中寻转机

千禧年,龚律英24岁,受当时农村合并村的政策影响,她不得不脱离医疗队伍,结束自己乡村医生的职业。

因为人缘好,很快就有不少朋友给她介绍工作,上海市浦东新区一份国际幼儿园保健老师的工作让龚律英有些心动:何不去岛外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

“你这么喜欢孩子,适合做教育行业。”举棋不定时,知根知底的发小的一句话,让龚律英下了决心。

国际幼儿园的这份工作锻炼了龚律英的沟通能力,也积累了人脉资源,为她打开了教育行业更广阔的大门。三年后,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折,经朋友推荐,顺利入职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

从课程顾问、主管到分校校长,她只用了5年。在当时竞争激烈的教培行业迅速崭露头角,离不开“下苦功”和“高情商”。同行赞赏她:学东西很快,加班再多,也不叫苦叫累,策划出的爆单课程特别多。客户评价她:别人无意间提到的细节,她都会放在心上。

正值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合作多年的伙伴决定离开教培行业,这让她不得不再次寻找未来的方向。那是2016年年底,龚律英刚怀上女儿,先生的工作重心也有所变化,他们决定停下脚步,试着休息片刻,重新审视未来的方向。深思熟虑后,龚律英决定回崇明开办教培机构,继续在教培行业奋斗。

和她有着多年交情的初中同学王晓波,曾是昂立教育高管,听说老同学要回乡办教培机构,表示将鼎力支持。在老同学的帮助下,龚律英顺利引进了昂立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课程创新、管理优化、资源整合,逐步构建出适合自己机构的运营模式。

这是一家涵盖了幼儿到高中的全年龄段综合性教育机构,共七十多位老师,他们都是龚律英亲自招聘来的。龚律英坦言,这些年,教培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她所带领的机构之所以能在风浪中屹立不倒、生源越来越多,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不是没遇到过危机。最难的那几年,账面上的几百万,耗干耗尽,看着同行业机构相继倒闭,她果断做出决定——卖掉一套市区的房子,为的就是能够准时给员工发放工资。“当时根本没考虑那么多,这么多员工等着吃饭呢,不能有一丝犹豫。”

积极回馈社会

回崇明发展,还有一大原因,是年迈的母亲。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在崇明生活,让她放心不下。她说自己很感性,在重大决定上,还是遵循了内心。

在家,不仅深谙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之道,夫妻间也是相敬如宾,一家和睦其乐融融;在公司,是让人如沐春风的管理者,关键时刻果断出手,如同定海神针令人信赖。不同角色,都以爱为原点,是她的处世智慧。

身为机构负责人,龚律英想打造的是一个实力和情怀兼备的公司。她总把“感恩”挂在嘴边,感恩艰难时刻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感恩学生和家长……在她看来,感恩须付诸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嘴巴上。

她选择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捐资助学,她一帮就是十几个。

其中一位受她资助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每逢暑假,都主动回到龚律英这儿帮忙,担任“客串教师”。

今年暑假来的时候,他给龚律英送了一条手工手链,是他去四川山区支教时,当地的儿童送给他的。这条手链,龚律英爱不释手。

这个孩子,龚律英从初二开始一直支助到大学。他告诉龚律英,大学毕业后,想回崇明当一名老师,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像他自己当年获得帮助一样。

“王晓波曾对我说,做教育是有福报的,我深以为然。”龚律英认为,做人不吝啬付出,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想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团队,这样团队才有凝聚力,不断向上、向善。”

经营教培机构之余,龚律英还承担着城桥镇新联会会长、城桥镇八一路商区街委会委员等社会责任。在资助困难学生、为乡村学校捐书的路上,在为新兴领域职工捐生活必需品的活动中,常能见到她的“身影”。龚律英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她说,“只想用行动回馈社会、利益他人”。

过追风的日子

一个团队,如果有和谐的人际互动,那么能大大增强队员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对龚律英而言,如果团队成员能在工作生活上彼此相伴,享受在一起的时光,那么这个团队是有生命力的。

“生命力”一词对龚律英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师生眼中,龚律英就是一个充满能量、活力四射的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龚律英有一个“秘诀”,就是坚持运动。每周二,是固定的羽毛球日,每月还必须安排两天环岛骑行。

这个生长在崇明农村,特别热爱大自然的“运动健将”,回崇明后爱上了骑行,因为能“感受崇明微甜的空气”,还能“到处打卡,看看崇明这几年的变化”。

借助运动这个纽带,团建活动也有了新内容,老师和不少熟识的学生家长也加入了骑行队伍。

骑行路线怎么安排?“哪儿有学校就往哪骑。”龚律英笑着说。并非玩笑话。车轮滚滚,碾过崇明的每一寸生态绿道,沿路风景随之变换。从南门出发,一路向东,抵达最东端,一览东滩美好风光,再往回骑,一路打卡合作过的乡村学校。

惊叹于崇明的变化之大,也被微风吹拂的树叶,波光粼粼的河面,沿途那些生态美景治愈。“最近这几年,崇明的变化非常大,现在道路条件好,沿路都是田园诗画般的乡村美景。”最让龚律英着迷的,是骑行带来的追风感。

而“风速”还可以更快。她考取了摩托车驾照,她觉得能骑摩托真酷,一脚油门,想去哪就去哪里,迎着风奔驰,又快又潇洒。崇明的路况很好,骑摩托比自行车更过瘾,风驰电掣的感觉当中,有她最爱的自由。

既是在单位穿职业装的教培机构校长,也是换上机车服、尽情追风的“机车姐姐”,龚律英如今习惯了在两种模式中自由切换,这让她感受到充实和快乐。“不要给自己的生活设限,想做的事就要去做。”龚律英希望,所有人都能勇敢追梦,勇敢出发,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记者:郭杨如熠
编辑: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