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午后的阳光斜斜探进窗棂,落在摊开的卷宗上。这起承揽合同纠纷案的标的额不大,但 “长3米多”“宽1米”“十字绣”“古稀老人”“耗费数年” 几行字,却让我心头一沉——案件的背后定有一份沉甸甸的心血寄托。
初调遇阻:双方互不相让
案件案情并不复杂:刘阿姨将耗时数年绣成的大幅十字绣交给金大姐的店铺装裱,完工后却认为装裱仅覆薄膜、框架未进行加固,不符合约定,且对装裱效果不满意,因此不愿付款。金大姐则坚持装裱已完成,不付款就不返还绣品。刘阿姨诉至法院,要求金大姐返还绣品。
刚接手这起案件时,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且涉及古稀老人,为高效化解纠纷、减少诉累,我首先尝试了庭前调解。可电话沟通时,双方对调解却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刘阿姨儿子斩钉截铁地拒绝:“没什么好调的!必须无偿返还!我妈三年的心血,不能被糟蹋!” 而装裱店金大姐也毫不退让:“法官,调解不了!为了这大家伙,我专门租了场地。成本都搭进去了!钱不到位,绣品绝对不给!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吧!”调解的路,刚开头就被堵死了。
庭上经纬:法理温情穿针引线
调解无望,案件在双方的坚持下如期开庭。
开庭当日,刘阿姨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法庭。老人身形单薄,背脊微弯,眼神却紧紧盯住被告席。儿子情绪激动,愤怒地控诉着装裱的“劣质”。
就在这时,金大姐猛地站起拉高语调:“我特意租了间铺子存放!材料、方案她事先都点头的!现在一句‘不满意’,就想白拿回去?我的人工、租金,谁来认?” 她摊开那被胶水、木屑磨出老茧的手掌,满是不甘。
我知道,判决固然可以依据法条厘清责任归属,却化解不了心里的怨怼,甚至会加深矛盾,导致“案结事不了”。法官不仅是裁判者,更应是社会矛盾的修复者。于是,我决定继续调解。
我转向刘阿姨母子,放缓语速:“阿姨,您的心血值得尊重,但法律上,承揽合同讲究对价。如果装裱确实存在瑕疵——如您说的薄膜覆盖、框架不稳——这些瑕疵是否严重到让整个装裱工作‘毫无价值’,您是否有权因不满意而拒付全部报酬?这需要考量。或许,可以考虑根据瑕疵的程度,合理扣减部分报酬?” 我点明关键:瑕疵不等于全盘否定,法律保护权利,也尊重付出。
随即我又看向金大姐,语气带着理解:“金大姐,您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但这绣品对刘阿姨是数年心血,对您却只是件商品。强留它,只会徒增怨气,物归原主或许对双方都好。”
孝心破冰:双方达成和解
法庭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低沉的嗡鸣。
突然,金大姐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下来:“其实接这活儿,是看她儿子忙前忙后,想帮老人把心血装裱好——也是念着一份孝心。” 这句话猝不及防地揭示了本案的转机——那份基于“孝心”的朴素情感。
我立刻接话:“刘阿姨你听,金大姐当初是念着您儿子的孝心。” 我看着刘阿姨,“这么大年纪绣这幅绣品多不容易?要是再为这事劳心,让‘孝心’蒙上对簿公堂的阴影,多不值?咱们双方各退一步,让善意有个温暖的收场,好吗?”。
刘阿姨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衣角。过了好久,她抬头直视金大姐:“小金啊,老顾客了,闹到法院……唉,这样,我给你300块,你把绣品还我,行不?”
300元,既不是足额的装裱费,也不算是绣品的价值,却象征着对人工成本的认可。
金大姐紧绷的脸渐渐缓和下来,搓了搓手,点了点头:“行,刘阿姨。”
现场履行:绣品顺利归家
为了给这场和解画上一个最圆满的句号,我决定现场履行调解协议。
我们一行人来到金大姐的店铺。当那幅巨幅十字绣映入眼帘,刘阿姨颤巍巍地伸出手,轻轻抚摸。她的儿子郑重地将300元交到金大姐手中。
我笑着对刘阿姨说:“刘阿姨,您的十字绣——拿回来了!” 又转向金大姐:“金大姐辛苦了,您的工作也不容易。”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展开的绣品上,也映照着两位当事人脸上冰释前嫌的笑意。那笑容里,有释然,有宽慰,更有一种共同跨越沟壑后的轻松。
法槌落下,能定分止争,厘清是非曲直;而调解,却如穿针引线的巧手——以法理为针,以温情为线,在规则的经纬上,将生活的褶皱抚平,将撕裂的情感,一针一线织补成圆融的模样。
主审法官
刘 芬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二级法官
来源丨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
文字:张薇、陈嘉思
漫画:王杉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