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图书馆 > 文章详情

【特展】这个上海元代文人“朋友圈”,仅余一周可见

转自:上海图书馆 2025-08-21 22:26:38

“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第一期“蕴蓄”(汉唐宋元)即将收官——

《尚书》曰:“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先贤著述,是认识、研究、传承一方文脉的基础,是追寻精神归依的故壤,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源。

“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2025年7月14日起在上图东馆七楼馆藏精品馆开展,分蕴蓄(汉唐宋元)、盛兴(明代)、圆熟(清代)、新变(近代)四期依次展出。

其中第一期“蕴蓄”跨越历史时代最长、展出珍稀版本最多,包含4种元本、20余种明清珍本。

该期将于2025年8月31日结束展览,参观时间仅余一周!

上海人的千年乡愁,在“云间”回响

上海的古称有很多,申江、沪渎、华亭……而最具浪漫色彩的,非“云间”莫属。这一名称的由来与这里走出的两位大文学家有关。

从汉末到西晋的华亭陆氏是上海有史可考的第一个世家大族。

建安二十四年,陆逊以军功被孙权封为华亭侯。华亭实际就是陆氏家族的聚居地。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两兄弟在东吴时助祖父、父亲领兵作战,吴亡后返回华亭潜心修学十年。西晋太康十年,兄弟二人前往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张华让陆云与另一位士子荀隐相识。陆云自我介绍为“云间陆士龙”,荀隐则对答“日下荀鸣鹤”。

这段《世说新语》中的佳话,是已知上海古地名“云间”的最早出处。

张华对二陆兄弟的才华赞赏有加,称道“伐吴之役,利获二俊”。陆机、陆云的名扬天下,使当时还偏处海隅的华亭进入了中原视野。

明正德十四年华亭县学陆元大刻本《陆士衡文集》

是现存陆机诗文集最早版本

陆机、陆云的诗文中,充满对家乡华亭的描摹和眷恋,而千百年后的华亭人民,也依然纪念这两位乡贤。

南宋庆元六年,华亭知县徐民瞻念二陆诗文集已罕有流传,决意收集遗文。他求访华亭乡间,果然得到陆机《士衡集》十卷,首篇即是著名的《文赋》;又从秘书省得到陆云《士龙集》十卷,在华亭县学合刻成《晋二俊文集》二十卷,这是现存最早的二陆诗文集。

后世在上海又产生了多种《晋二俊文集》的翻刻本,如明正德十四年华亭县学陆元大刻本、明崇祯松江府推官徐日曦刻本、清末金山钱培名小万卷楼刻本等,使得二陆的“云间乡愁”千余年来不断回响……

一部巨志,让金山亭林冠上他的姓氏

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自幼好学,长而遍观经史,通晓天文地理、虫篆奇字。

梁末侯景之乱起,在吴郡丁父忧的顾野王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弛援京邑。叛乱平定,任海盐县监,梁亡后,即隐居于亭林湖(在今上海金山,梁时属海盐县)南,在此纂成《舆地志》三十卷,集汉魏以来二百四十家地理著作之大成,详考天下山川名胜。

顾野王著述等身,除《舆地志》外,还有史上著名的字典《玉篇》,以及《符瑞图》、《分野枢要》、《玄象表》、《通史要略》等等。

后晋开运元年(944),亭林法云寺(后更名“宝云寺”)僧于旧寺基掘得古断碑,上有铭文“寺南高基,顾野王曾于此修《舆地志》”。南宋《云间志》,元牟巘撰、赵孟頫书《松江宝云寺记》碑等文献均有记载。

亭林有顾侍郎祠、顾野王读书墩等古迹,遗址至今仍在。而后人因追慕顾野王的著述成就,干脆将亭林称为“顾亭林”,纷纷作诗吟咏。北宋王安石《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顾亭林》写道:“寥寥湖上亭,不见野王居。平林岂旧物,岁晚空扶疏。自古圣贤人,邑国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

《舆地志》清乾隆辑本

是最早系统辑录《舆地志》佚文的版本

《舆地志》原本宋代以后渐佚,清乾隆间,王谟始系统辑录其佚文,自史书、方志、类书等文献中辑得335条,以《顾野王舆地志》为名,收入所编《汉唐地理书钞》,有嘉庆刻本及抄本数种。

这位上海唐代诗僧,令一休和尚追慕

上海虽然没有名山大川,自然与人文的造化变迁也留下了不少胜景、古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部吟咏当地风物的诗集,其中年代较早的就有《船子和尚拨棹歌》。

“船子和尚”释德诚原本是四川人,唐末云游到华亭境内,在属于今上海金山的“朱泾”河上,日泛轻舟,垂钓渡人,留下了吟咏当地自然风光、又暗含佛理与哲思的“拨棹歌”。后尽传其道于弟子,覆舟而逝。

北宋华亭人吕益柔从其父遗编中捡得“拨棹歌”三十九首,刻于枫泾之石上,使之逐渐盛行。展览中的这首诗流传最广:“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后世许多文人都作诗纪念或唱和,其中还包括五百年后日本著名的“一休和尚”。他作了一首名为《船子钓台图》的诗:“千尺丝纶岂得收,一天风月一江舟。舟翻人去名犹在,朱水何因不逆流。”

元至元刻本《船子和尚拨棹歌》

是上海图书馆藏上海历代著述中刻印年代最早者

元至治二年始,华亭法忍寺释坦汇辑“拨棹歌”原诗以及宋元咏船子和尚之诗八十一首,并自撰《华亭朱泾船子和尚机缘》传记一篇,在至元年间付刻,因此该集也被称为《机缘集》。

上海第一位状元的家国情怀

卫泾,字清叔,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谥号文节。他是上海最早的状元,一生怀抱忠义,不畏权势。年少时,卫泾勤勉好学,志向高远,曾赴临安拜师李去智。后来恩师去世,卫泾身着孝服为老师执丧,难掩悲痛,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尊师重道,有情有义。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卫泾擢进士第一,前路仿佛光明一片。但由于他性格耿直坦荡,往往直言进谏,致使仕途波折。

光宗即位,卫泾借自然灾异之事上疏朝廷,极言奸佞误国,被贬为淮东、浙东二路提举。开禧三年(1207),更为奸臣史弥远贬出朝廷。

崇尚理学的名儒朱熹则与之相交莫逆。

卫泾命名其家宅为“后乐堂”,取自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其气节襟抱。

卫泾《后乐集》清咸丰八年潘道根抄本

卫泾诗文集亦名为《后乐集》,集内的策论、奏议等反映了他的政见与风骨。其中纪念先人的文章及与亲友的书信,则是考查华亭卫氏家族史的第一手资料。如集内《先祖考太师魏国公行状》里就提到他的祖父卫阗“唐末避乱徙钱塘,又自钱塘徙华亭,故今为华亭人。”

据考证,从北宋至元末,华亭卫氏有著述可考者达九人,著书十五种。可以说,卫氏作为望族,引领了当地的文化,为上海地方著述经历唐五代的衰落后逐渐回升作出了贡献。

松江“朋友圈”,造就元末文学高峰

上海自古以来就具有“移民社会”的特点。从汉末避乱来此聚居的陆氏家族,到唐宋自北方迁徙而来的世家大族,以至于僧侣、官宦和隐士等,“移民”几乎占据了著者的半壁江山。

元末自至正八年方国珍起事,江南迅速被卷入战乱,但松江却相对幸运。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据松江府后,当地局势基本稳定,成为一方避难之所、安乐之乡,引来大量移民。

展览中有一张《上海元末文人著述关系表》,展现了元末众多寓居文人与本地邑士通过著述交游切磋,将上海文化成就推向高峰。其中的核心人物是执东南文坛牛耳的杨维祯。

至正十九年,杨维祯因赴松江府学教授之任前往华亭,全家由此迁至松江定居,并终老于此,松江也成为他开创的文学流派“铁雅派”的主要发展地。铁雅派以复古乐府创作为主要活动,杨维祯的《铁崖先生古乐府》《复古诗集》等诗集,大多由其学生在松江编订。

另一方面,杨维祯为多位本土和流寓士人的著述撰写序跋,表达了共同的时代寄托与创作情怀。比如,给同样避乱寓居在此的友人王逢《梧溪集》的序言中,就称其诗“悼家难,悯国难,采摭贞操,访求死节,网罗俗谣与民讴……亦杜史之流”。

元至正刻本华亭夏文彦《图绘宝鉴》

杨维祯手书上版序言

展览中的多种著述都暗含着元代文人间的交往,展现出一个六百年前的“朋友圈”。

比如元至正刻本华亭夏文彦《图绘宝鉴》,卷首有杨维祯手书上版的序言;寓贤陶宗仪编纂的《南村辍耕录》,则保存了杨维祯《正统辨》、黄公望《写山水诀》等不见于他处的论说。

“朋友圈”也可能是相知而不相识。譬如王逢《梧溪集》中有《任月山少监职贡图引》,任月山即元代上海水利家、画家任仁发。他生于宋元之际,王逢则生于元明之际,二人由诗画而“神交”,这也是上海文脉延绵不绝的见证。

更多“朋友圈”内容,欢迎广大读者前往展览一探究竟。

后续三期“接档”,典籍依然精彩纷呈

据研究统计,自汉末至清末两千余年间,约有3200余位著者在上海历史上留下了13000余种各类著述,流传至今的有5500余种,其中约45%在上海图书馆有版本收藏,不乏名家名著、珍贵善本。

“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多种上海历代著述珍本依次展出,如第二期“盛兴”(明代)中有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檀园题画诗跋》稿本,第三期“圆熟”(清代)中有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嘉定钱大昕经学著述《演易》稿本,第四期“新变”(近代新学)中有体现土山湾印书馆高超技艺的倪怀纶《道原精萃》插图本,等等。

古色纸墨间流淌着“襟江带海”之地孕育的思想与情怀,也蕴含着江南文化的肇兴繁盛以及向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创新嬗变的“密码”。

2025年“沪渎有典

——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排期表

第一期“蕴蓄”(汉唐宋元)7月14日至8月31日

第二期“盛兴”(明代)9月2日至10月12日

第三期“圆熟”(清代)10月14日至11月16日

第四期“新变”(近代新学)11月18日至12月28日

图文来源:历史文献中心

图文编辑:刘俏鹤

审稿:夏磊 赵翰露

签发:林峻

点此查看

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开放时间

具体区域开放时间详见下表

(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公告)

点此查看

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时间

具体区域开放时间详见下表

(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公告)

点此查看

徐家汇藏书楼开放时间

暂停开放(修缮中)

预约方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上海图书馆微信公号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预约服务

预约系统操作指南

1、进入小程序以后,请点击首页右下角“我的”前往登录,使用手机号或读者证号登录,没有读者证的读者可注册进入。

2、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读者请通过“上海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点击“活动预约”报名参加。

3、选择东馆参观导览的读者,请点击“参观预约”;需要使用东馆三楼阅读广场座位的读者,请点击“座位预约”。所有活动需凭预约码参与,点击首页“我的预约”即可查看预约码。所有展览及展示无需单独预约,入馆即可参观。

东馆预约注意事项

1、如需取消预约,“活动预约”请在活动开始前4小时取消;“参观预约”“座位预约”可在预约过期前随时在“我的预约”中取消。

2、“活动预约”请在活动场地内找到签到馆员进行手机扫码签到;“座位预约”请至东馆三楼预约好的座位上扫码签到;预约开始时间的前后30分钟可以签到。

3、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签到的会记录一次违约,满违约三次记录的将在30天内无法使用预约系统。

4、未成年人读者如需使用“活动预约”、“参观预约”和“座位预约”,需要单独预约。

电话咨询

021-64455555

东馆咨询:转81037分机

淮海路馆咨询:转62000分机

徐家汇藏书楼咨询:转66808/66803分机

入馆须知

1、入馆读者请按指示牌或听从工作人员安排,遵守馆内秩序。

2、谢绝读者携带各类食品和有色饮料入馆。

点击图片查看淮海路馆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