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
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基础
它们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更是时光在闵行这方土地上驻足
并留下的印记
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故事
更需要把故事讲下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来诵读《小辰光,那些故事——闵行民间文学汇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静夜闲听——戚家湾的由来》。
明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我东南沿海地区,百姓吃尽苦头。有次,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从山东率军路经莘庄,觉得此地民风敦厚,人心淳朴,只可惜百姓机智有余而勇武不足。他为振兴华夏,驱逐入敌,就问先锋有何改变民弱的妙法。先锋一时语结,两人只得闷闷不乐回至帐中。入夜,他俩灯下对弈。突然,一个计策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第二天是个露重风轻的清晨,他们微服出巡,当行至岔路时,忽见围着一群人,走近一看,原来有一个江湖好汉在卖艺。只见好汉赤背露胸,两眼圆瞪,肩臂肌肉块块突起。他一会磨石如粉末,一会又舞枪耍棒,忽又见他让围观的青年用竹梢往他鼓圆的肚子上戳。这时,一位气质不凡的书生就对卖艺人说:“练武既可强身益寿,又可保家卫国,君何不率众习武,一举两得?”内中一长者捊须道:“尊官所言虽是,但敝地无此武术,也无此习俗。”书生早就胸有成竹,他对着书童如此这般地耳语几句后,就跳入阵内,和卖艺人比试起来。
再说书童应声回营,速速拿来一卷红轴,交给书生,书生转而又交给长者,并嘱咐说:“你回去看后即有分晓。”
长者抱着疑惑的态度回到家中,展轴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上面赫然写着:“比武夺魁获胜者,戚继光赏钱百贯。”长者欣喜异常,全村奔走相告,又把告示贴到大路口。百姓看后纷纷找卖艺人习武,并大种竹子制作兵器。原来艺人、书生、书童是军中将士、戚继光和先锋所扮。
数年后,戚继光招募到一批义乌兵,重来华亭。他看到该地人已智勇双全,体质倍增,就感慨万状地说:“人智体健,何愁战而不胜,攻而不克。”他就在这里驻军,将士兵严格训练,使士兵掌握“鸳鸯车”战术,又在竹梢上装上枪、刀、戟、戈等,使短兵器变成长兵器。战时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又用火器弓箭作掩护,直捣倭寇老巢,解除了东南倭患。后人为纪念戚继光,就将比武村寨叫作戚家军,后又因该寨正处于横沥港湾处,就又念成戚家湾。
由于竹子曾在抗倭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当年戚家湾家家种竹、人人爱竹。他们善于用竹制作用具、工具而不食竹笋。
后来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戚家湾的四邻土地上盖起了高楼大厦,当年的旧貌已无迹可寻,但这个美好的民间传说,还传颂在后代人的口中。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来诵读《小辰光,那些故事——闵行民间文学汇编》。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中“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字,在尽量保持民间文学“原始状态”的同时,紧扣本土特色和风情,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确能感受到浓郁的民艺乡俗、生活气息,感受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和英雄人物英勇无畏、惩恶扬善的正义力量。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