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温酷暑的严峻考验,上海农业战线正以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重塑生产韧性,确保市民“菜篮子”供应无虞。
在青浦水产基地,“水草革命”与物联网驱动的智慧监测、智能增氧系统深度耦合,构建起动态平衡的水体生态系统,化解虾蟹养殖的核心风险——高温缺氧,标志着从经验养殖向数据驱动的根本转变。嘉定梅山猪保种场则通过“湿帘—空调—喷淋”三位一体的环境精准调控系统,结合科学营养干预,为“国宝级”种质资源在极端气候下筑起健康屏障。与此同时,“玉美人”苦瓜、“沪丝”丝瓜等本土育成的高产、优质、耐热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不仅丰富了夏日餐桌,更以品种创新之力有效对冲了季节性和灾害性风险,夯实了地产蔬菜稳产保供的根基。
这场覆盖水产、畜牧、蔬菜全链条的科技赋能实践,深刻诠释了科技创新如何系统性地提升都市现代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供给保障水平,为超大城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二师兄”防暑有“凉”方
湿帘、空调、喷淋系统齐上阵
近日的高温天气,让平时就怕热的“二师兄”们有些扛不住了,夏季热应激给嘉定梅山猪保种场带来了不小的考验。保种场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想办法为梅山猪降温,毕竟这些猪不仅是嘉定地方的特色品种,还是我国重要的遗传资源,号称“国宝”级的宝贝。酷热难耐,“二师兄”们中暑了可不行!
享有“国宝”之誉的梅山猪,是嘉定的骄傲,也是国家级保种资源。早在明嘉靖年间,《嘉定县志》就有梅山猪的相关记载,可见历史悠久。嘉定梅山猪繁殖能力强,初产母猪平均产仔12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超16头,最高达33头,是猪界的“产仔冠军”;在杂交培育方面表现也十分出色,与瘦肉型猪种杂交能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杂交品种。外观上,梅山猪特征显著,易与其它猪种区分,四肢蹄部至膝关节10—20厘米处为白色,被称为“四白脚”;全身毛发乌黑,皮肤紫红色,头部大、额头宽,额部褶皱多且深,耳朵大且下垂,模样憨态可掬。
为了给梅山猪创建一个清凉舒适的环境,让“国宝”们清凉度夏,确保高温下健康繁殖与稳定生长,保种场的工作人员真可谓“费尽心思”,采取了花式纳凉法。
首先,他们给猪舍安上了湿帘系统。这湿帘就像一个“水帘洞”,每当气温升到30℃时,它就会自动打开,像是给猪舍披上了一层“水帘”,清凉的空气立刻就流动起来了。湿帘系统配合排风机一起工作,能让猪舍内的温度下降3℃—4℃。目前,所有的湿帘设备都经过了高温前的维护,保持良好运行,栏舍内的温度基本稳定在27℃—29℃。
除了湿帘,工作人员还让梅山猪们住上了“空调间”。正值采精配种的关键阶段,公猪对高温特别敏感,一旦温度过高,就会出现“中暑现象”:性欲下降、精液质量变差,直接影响配种效果。所以,为了保障公猪的正常生产能力,保种场给种公猪区安装了空调设备,24小时恒温控制在25℃—28℃。在这种环境里,公猪们生活得舒适又自在,能正常完成三十多头母猪的配种任务。
当然,除了湿帘和空调,保种场还有一个应急措施——喷淋系统。高温天,开启喷淋能让猪舍瞬时降温近2℃,就像给猪猪们冲了个短暂的“冷水澡”,凉快又舒适。
这三重手段,既稳定又高效,确保了“二师兄”们度夏无忧。
不过,光是降温还不够,“二师兄”们还得“增膘”。每年8月,技术人员都会调整梅山猪的饮食配方,添加一定比例的浓缩饲料,让猪粮味道更好、热量更足,避免猪猪们因为高温天食欲下降而“吃不胖”。
有了这些“凉策”保驾护航,“二师兄”们便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天。
文:赵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