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共通信事业的摇篮。1929年,中共第一部地下无线电台在此诞生,红色电波自此成为连接各地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空中桥梁”。这些隐匿于石库门阁楼、无线电行的秘密电台,在民族存亡之际传递绝密情报,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点击观看视频↑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设立在上海的秘密电台就为传递我党的重要情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秘密电台的旧址就在位于黄浦区瑞金二路上的一栋历史建筑内。今天的《1公里行走课堂》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这段传奇的故事。
1938年,上海的一天深夜,抗日的热情在街道中悄悄蔓延。
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上的路灯昏黄,三楼窗口突然亮起一盏蒙着厚布的灯,指尖在电键上飞快跳跃,“滴滴答答”的电波穿过夜空。
窗下,一个女子假装纳鞋底,眼睛却盯着巷口的风吹草动。
这里,就是秦鸿钧和韩慧如的秘密抗日战场。
我今天所在的位置就是瑞金二路148号门口,这里曾藏着两个秘密电台的故事。
1937年的上海,租界成了暂时的“安全区”,却也成了情报战的前沿。刚从苏联学成归国的秦鸿钧,就在这条当时叫“金神父路”的街上,把电台架进了148号的三楼。
图片来源:上海市重要革命遗址通览
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沦陷成“孤岛”,而孤岛中却藏着无数这样的秘密基地——它们或许是阁楼、是店铺,甚至是寻常人家的客厅,却在共同编织着抗日的网络。
为了融入这片街区,秦鸿钧成了“生意人”。他和负责掩护的小学教师韩慧如结为夫妻,在贝勒路(现黄陂南路)开起糖果工场。
现在的黄陂南路也许还能找到类似的老店铺,试想当年:玻璃柜里的水果糖闪着光,谁又能想到白天柜台后的“老板”,夜里会变成收发情报的战士?
图片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图片来源:秦鸿钧秘密电台史料展陈
1940年的冬天,秦鸿钧把电台转移到了新新里的阁楼(现瑞金二路409弄)。
图片来源: 秦鸿钧电台史料展陈
现在这里已是改建后的居民楼,但你仍能想象出当年的模样:不足一人高的空间里,楼板缝隙被纸糊死,厚布遮住天窗和灯光。夏天像蒸笼,韩慧如就用蒲扇给他扇风;冬天寒风刺骨,他裹着棉被也要把情报发完。
在当时的特殊时期,这些从黄浦街巷里发出的“滴滴”声,无疑成了苏北解放区最珍贵的“千里眼”。
1949年3月17日,距上海解放只剩两个多月,敌人的搜捕愈发疯狂。当秦鸿钧发送最后一份关于敌军布防的情报时,电台信号被锁定。他让韩慧如带着密码本突围,自己留下销毁文件。
这位在秘密战线奋战十二年的战士,用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的誓言。而他守护的这座城市,两个多月后就迎来了黎明。
图片来源: 秦鸿钧秘密电台史料展陈
现在的瑞金二路,咖啡馆的香气盖过了当年的焦糖味,但站在这里,当你看了我们的视频、了解这段历史,你是否也会想象一下:当年秦鸿钧仰望过的星空,如今仍照着这栋楼;他守护过的街区,正被我们温柔以待。
或许这就是宿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时刻选择为信仰而战!
记者 /姜东锋伋升彪(特约)
编辑 / 陈露露
通讯员 /孙高南 于依凡
图片 /孙高南 于依凡
视频 /孙高南 于依凡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1公里行走课堂》第三季:黑暗里的救亡之光
2. 《1公里行走课堂》第三季 :四十六年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