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产业协作 | 浦莎共润“金果” 同心振兴乡村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8-21 20:09:43

西热阿依·阿布都艾尼(右一)在田间地头直播推荐巴旦木

从莎车县城往东南驱车近8公里,沿途大片巴旦木树间套种着万寿菊,近一人高的玉米秆挺立其间,生机盎然。田间地头,农户们穿梭忙碌,正忙着采收——这里是全国巴旦木主产区莎车县阿热勒乡。眼下正是巴旦木采摘的丰收季,谁能想到,这颗生长在叶尔羌河畔的“金果”,前些年却曾让当地农户尝尽苦涩。

捧着“金果”犯了难

阿热勒乡总面积69.32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2万余人,耕地面积5.5万亩,其中巴旦木种植面积占40%,达2.2万亩。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农业重镇,莎车县的巴旦木种植史可追溯至唐代,千年传承孕育出独特的“金果”文化。

乡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巴旦木,或是从事相关工作。按说,有如此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规模,农户们本该稳稳致富,可现实并非如此。

“别看乡里种了2.2万亩巴旦木,实际进入盛果期的只有1.6万亩。”阿热勒乡副乡长李克奇提到产业困境时,语气稍显沉重,“树龄老化、村民管理粗放,加上市场经营不规范,收益一直不稳定,这个‘金字招牌’差点就砸了。”

5村村民阿布都·许库尔对此深有体会。他家种了80棵巴旦木树,选的是品质、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出众的“莎车1号”和“18号”。可难题在于,优质果卖不上高价,只能眼睁睁看着中间商在门口低价收走。“时间久了,有些邻居都不想种了。”阿布都·许库尔无奈地说。

在4村的巴旦木林里,李克奇指着林地解释:老乡们种了一辈子巴旦木,却缺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病虫害不能精准识别根治,导致果树减产、品质下降,收益跟着减少;农户积极性受挫,就更懒得打理,形成了“小恶性循环”。更糟的是,田间疏于管理还引发了“大恶性循环”:原本1亩地有7分林下空间可出租或自种果蔬,可杂草、虫害一多,租金一度每亩连300元都不到,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

捧着祖传的“金果”,却在恶性循环里打转,当地农户既无奈又焦急。

新面孔带来新机遇

转机,始于几个“新面孔”的到来。

万薛辉,上海援疆干部,2023年4月进疆后担任阿热勒乡党委副书记。他常往村里跑,和农户拉家常、聊农活,“坐在田埂上听他们说心里话,才能找准问题根儿。”万薛辉说。

和他一同挂职的,还有副乡长孙义和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亦。这三人进疆前都没接触过巴旦木,一到岗就扎进田间调研,带着泥土味摸透了产业痛点,随即着手制定对策。

首要解决的是管理粗放、专业人才缺的问题,得把农户的种植信心“扶”起来。

在浦东新区政府合作交流办与上海市援疆前指莎车分指(下称“莎车分指”)牵头下,他们联系浦东新区高桥镇,争取到援助资金,新建了阿热勒乡产业发展管理中心,作为全乡产业发展的核心服务平台。平台建起来了,又马不停蹄解决农机设备、农技推广、栽培标准化和虫情监控等问题。

去年,莎车分指在1村、12村、13村、15村的1000亩巴旦木田里布设了虫情监测传感器。诱虫灯捕捉害虫后,AI系统会智能识别,再把虫情信息汇总到中心的大数据平台,管理人员在终端就能掌握田间虫情分布,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

4村7组的阿布都拉江·麦麦提,家里种了15亩共250棵巴旦木树。以前给果树打药,树高叶密,得不停地爬上爬下,一家人忙一天累得瘫在田埂上。

莎车分指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提出了购置植保无人机和多功能施药机的方案,还组建了一支45人的农业技术服务队,重点培训巴旦木的水肥管理、修剪打药等技术。队员年龄从30岁到50岁不等,32岁的阿布都拉江·麦麦提就是其中之一。在莎车分指支持下,他通过免费培训成了乡里首批植保无人机飞手之一。“以前三四天才能打完的药,现在20分钟就搞定了!”更让他开心的是额外收入,“农忙时飞完自家的,再帮别人飞,一个月能多挣5000元左右。”

“金果”点亮致富路

“这是今早摘的‘莎车1号’,手指一捻就开!”镜头前,西热阿依·阿布都艾尼掰开青皮巴旦木,乳白的果仁完整脱出,“上海的客人说,比进口坚果还香呢!”

这位刚入职半年多的姑娘,是阿热勒乡产业发展管理中心今年年初招聘的当地大学生。凭借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她从15:1的竞聘比例中脱颖而出。入职后,她常和同事扛着桌子、架起手机支架,去巴旦木树林里现场直播卖货,已通过直播卖出2吨青皮巴旦木鲜果,客户遍及乌鲁木齐、重庆、上海等地。

西热阿依·阿布都艾尼成为直播能人,得益于莎车分指去年在阿热勒乡建成的莎车电商直播基地。基地总面积1589平方米,分三层,集展览、直播、培训、研发、品牌设计、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孵化于一体。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直播,主推包括巴旦木在内的莎车县20多个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外销的巴旦木,都由产业发展管理中心在全乡统一收购、筛选调配,农户的外销难题正逐步化解。

直播间货架上,还有莎车县赛米农业合作社生产的“沪喀情”巴旦木系列产品,原料全来自阿热勒乡农户。合作社负责人阿不都卡哈尔·阿迪力聊起品牌名称,总离不开“上海援疆”:“我们从只有2亩巴旦木地起步,现在有4200平方米厂房,60多名员工,年营收超5000万元,全靠莎车分指的帮助。”他说,莎车分指每年给合作社补贴包装、销售、参展费用,还介绍了不少消费帮扶订单;加上乡里果子质量在援疆支持下大幅提升,“这份两地情,只能用‘沪喀情’来表达感谢。”如今,他正计划扩充厂房和产线,推出除奶香、盐焗、草本味之外的新口味。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步伐愈发铿锵。据统计,目前阿热勒乡已成立15家巴旦木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乡级产业发展公司,引进4家巴旦木精深加工企业和1家电商企业。2024年,全乡农民平均年收入达18604元;巴旦木年产量从2020年的每亩44.1公斤,跃升至2024年的每亩105公斤,预计今年亩均产量同比还将增长30%。村民的种植意愿和收入都显著提高。

浦江与叶河共润一方土地,“金果”飘香惠及万家。莎车分指的倾力相助,不仅破解了莎车巴旦木产业的发展困局,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产销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颗浸润着沪喀深情的“金果”,正重焕生机,照亮更多农户的致富路。

来源:浦莎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