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钱大哥不幸确诊乙状结肠癌肝转移,面临着两次开腹手术的巨大压力。在人生的艰难时刻,他选择完全信任华山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医生以“化繁为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回应这份托付,将两次重大巨创成功转化为一次精准微创。
这场“合二为一”的手术,不仅是机器人外科技术的出色实践,更是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医生的精湛技艺与患者的坦然信任,共同让冰冷的器械传递出生命的温度。
一段时间里,钱大哥的大便悄悄变细,排得也不顺畅。他没太在意,只当是换季肠胃敏感,该上班上班,该工作工作,甚至特意抽时间去武汉看了场刀郎演唱会。可演唱会回来没几天,那点不适突然加重:肚子里像堵了团硬东西,蹲半天厕所也排不出什么,坠胀感一阵阵往上涌。“不能再拖了。”钱大哥心里有了数,直接去了医院。
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
检查做得很快,结果当场就出来了。化验单上“癌胚抗原”的异常指标刺得他眼睛发花。肠镜和腹部增强CT都做完之后,医生拿着报告单皱眉,“情况不太好”——乙状结肠有肿瘤,还转移到了肝上,眼下肠子已经堵得厉害。更让他犯难的是,医院给出的方案是急诊开腹手术:肠道水肿严重,只能先把肿瘤切了,肠子拖出来一段到腹壁上做造口,肝上的病灶得等化疗后再开第二次刀。
“等于肚子上要挨两回大刀,肝本来就受影响,再折腾一次,恢复肯定慢。”钱大哥脑子嗡嗡响,第一时间给在西安当医生的弟弟打了电话。“哥,问问华山医院,他们肝胆外科在这方面是强项。”弟弟的话像颗定心丸,他当天就拿着检查单往华山赶。
住进华山医院,陈进宏教授带着团队来查房,指着片子说得直接:“乙状结肠肿瘤,肝上有一枚转移灶,现在首要问题是解决肠梗阻。”钱大哥听完,心里反倒踏实了。“那会儿也没多想,该咋治就咋治呗。”他后来总说,自己在上海长寿寺做了十几年义工,研究佛教多年,经书上说“无常是常态”,灾难或许是考验,也可能藏着“因祸得福”的转机。“看开了,心态就稳,这对治病来说比啥都强。”
家里人起初急得不行,父母和女儿更是寝食难安,可看到钱大哥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渐渐也放下心来。在医院接触多了,他对几位医生印象格外深:陈进宏教授查房时话不多,但句句说到点子上;孙豪庭医生反应快,有问题总能第一时间回应;耿岩医生仔细,每次查房都把注意事项叮嘱得明明白白。“我常问他们指标咋样,只要他们说‘没问题’,我就彻底放心。”
更让他安心的是治疗方案。华山肝胆团队评估后,没按传统的急诊手术路子来——他们发现钱大哥肝上只有一个单发病灶,可以切除,乙状结肠肿瘤的位置适合肠镜下放支架。“先把支架放进去,让大便能排出来,减轻肠道的压力,能继续吃东西,等肠道消肿、营养跟上了,再一次把肠和肝的瘤子都切干净。”孙豪庭医生详细解释时,钱大哥听得明白,当即点头:“听你们的。”
入院没多久,消化科医生就为钱大叔放好了肠道支架。支架放进去的当天,堵了许久的肠子突然“通”了,钱大哥第一次觉得,普普通通的吃喝拉撒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能吃饭后,他顿顿不落,粥、面条、蒸蛋、口服营养液等少渣食物轮换着来,身体底子慢慢补了回来。一周后,陈进宏教授说可以手术了:“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微创手术,五个小孔就能搞定肠和肝两个大手术。”钱大哥不懂具体操作,但完全信任医生。
术前,孙豪庭医生和钱大哥再次进行了详细的谈话,告诉他不同手术方式的差异。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开腹手术,肝脏肿瘤在右上腹,乙状结肠肿瘤在左下腹,两者“天各一方”。开腹手术如果需要兼顾这两个位置,需要在肚子上开一条“顶天立地”的大切口,术后疼痛明显,恢复也慢。现如今的主流——微创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和机器人来完成,腹腔镜的优点是更加普及,耗材费用相对便宜。机器人和腹腔镜相比,机械臂的活动范围更广泛,器械头端也更灵活,在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手里,如同武林大侠以气御剑,电光火石之间,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非常精细地进行血管游离、组织离断和止血等操作。
机器人的布孔位置与腹腔镜的习惯并不一样。经过团队的详细讨论,最后确定了用5个同样的洞,完成右上腹后,让机械臂脱离,在台上旋转180度,再进行左下腹手术的精妙方案。最后再利用右下腹的布孔位作保护性造口,标本也从此处取出,真正做到了“个体化”、“微创”。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微创手术布孔示意图
等他醒过来,肚子上果然只有五个小伤口,包着几块纱布,疼得并不厉害。“伤口少,恢复自然更快一些!”张瑞医生查房时笑着说。钱大哥4月7日入院,4月17日手术,4月30日就顺利出院了。出院时,虽然已经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手术,他又恢复到了能吃能喝的状态。
因为肠道还有点水肿,医生做了保护性临时肠造口,让大便暂时从腹部排出,降低吻合口漏的风险。这给生活添了点小麻烦:每天得倒几次引流袋,半夜也得起来。出院后,钱大哥按计划做了两次化疗,反应不大,只是第一次手碰水时有点凉。7月1日再入院复查,指标都很正常,医生说可以做肠造口回纳手术了。7月12日出院那天,他摸着肚子,心里敞亮——大便终于能走正常通路了。
如今,钱大哥的癌胚抗原指标从最初的183降到了1.75。亲戚朋友见了他都咋舌:“这哪像得过重病又开了大刀的人?”他总笑着说:“不是我能耐大,是医生们技术好,把肝和肠子都治得明明白白。”
至于以后,“好好过,定期查,就行了。”就像刀郎在《西海情歌》里唱的:“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他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医生有话说:
为什么结直肠癌容易往肝上转移?
结直肠癌容易发生肝转移的原因与血液循环路径、肝脏微环境特点密切相关。来自结直肠的静脉血液通过门静脉系统优先回流至肝脏,癌细胞易随血流滞留于此;同时,肝脏富含营养和生长因子,也为转移灶提供适宜环境;此外,肿瘤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与肝脏趋化因子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转移。
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切肝转移灶,比传统手术对肝脏更友好吗?
机器人、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是目前外科手术的三种主要方式,它们各有长处。
开腹手术是最传统的手术方式,伤口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但在一些非常困难的肝切除中,能够给医生最大的操作余地和止血的空间。
腹腔镜手术是已经非常普及的微创手术方式,也是许多手术比如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手术的“金标准”。它的器械耗材相比机器人手术更经济普及,从三甲医院到县医院都能开展。肝、胆、胃、结肠、直肠等大多数常规手术都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
受限于硬件设备和主刀经验,机器人手术在国内普及度还没有那么高。在机器人手术中,主刀不是站在手术台前,而是坐在控制台前,像是驾驶飞机的机长,通过患者变换体位和四根机械臂的灵活调动,能够顾及到腹腔很多狭小、开腹手术操作很困难的位置。机器人的机械臂前面连接的器械,在肚子里能像手腕一样360度灵活旋转,在狭小空间里也能精准分离;高清3D视野还能把管道和组织都看的清清楚楚。
在术式选择上,医生会综合考量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肝硬化程度、患者身体一般情况、手术史等等因素,与患者一起讨论决策,为每一台手术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图为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中机械臂调整过程
面对疾病时最珍贵的力量有两种:一份是患者自身的通透与坚韧,把“无常”当常态,以信任作底气,这种不焦虑、不退缩的心态,本身就是最好的“万灵药”;另一份是医者的专业与温度,从精准评估,到前沿技术应用,再到术后护理时的细致叮嘱,华山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让技术创新始终围着“人”的需求转。
抗癌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当患者的坦然心态遇上医者的精进追求,当个体的勇气融入团队的专业经验,就能碰撞出跨越难关的力量。
就像钱大哥说的“好好过,定期查”,这简单的六个字里,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藏着对医学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正是医患携手同行时,最坚实的底气。
专家团队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中心,依托华山医院普外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由国内著名肿瘤学专家钦伦秀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陈进宏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科室现有教授及副教授12人,每年完成各类肝胆疾病的外科及内镜治疗近2000例。
中心以“微创”与“精准”为核心理念,肝胆肿瘤微创治疗水平国内外领先,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占比超过40%,常规开展包括机器人辅助肝切除、腹腔镜下肝切除、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下活体供肝获取等高难度手术。同时,中心的肝胆肿瘤及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为中晚期复杂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中心依托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在“消化系统肿瘤转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Cancer Cell, Gu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8项。
展望未来,中心将继续推动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以一心向新、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前沿、优质的全方位医疗服务。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