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即8.0版行动方案)提出夯实营商基层基础。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企业需求,创建“一区一品”“一街一品”“一镇一品”,推动落实“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理念等。
杨浦区定海路街道从“被动接诉”到“主动治理”,巧解施工扰民、秩序乱象等难题;青浦区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将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菜单”;奉贤区海湾旅游区以“党建+网格”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等。详见↓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定海路街道正经历着升级转型——从老旧居民区拆迁到新楼盘、商业综合体的拔地而起,近15个在建项目同步推进。施工周期长、作业范围广,由此引发的噪声、扬尘等问题成为居民反映的重点,12345投诉工单一度居高不下。
面对这一治理挑战,定海路街道以“源头筑基、党建聚能、供需适配”为脉络,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构建起全周期、多层次的在建工地投诉治理体系,让民生诉求在精细运作中落地闭环,在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支点。
普法监管双驱动
源头实现“未诉先办”
定海路街道以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满意度作为出发点,打造文明施工“教育+监管”双重屏障。
一方面,深化“工地普法直通车”机制,由街道综合执法队牵头,联合街道司法所、平安办等职能部门,每月开展“法治课堂进工地”活动,围绕《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规,通过“法条解读+案例警示+互动问答”形式,重点讲解施工噪声限值标准、禁止施工时段等核心条款,让施工方、监理单位明晰违规成本。同时,为工地定制“文明施工口袋手册”,细化降噪措施、作业时间规范等实操要点,推动法治意识入脑入心。
另一方面,升级“网格+工地”监管模式,划分3个“工地专属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安监员+执法员”,实施“日巡查、周研判、月通报”机制。针对早间、夜间等易产生问题的时段加强巡查,对违规作业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安全”推送整改,累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23份,约谈施工单位5家,从源头实现“未诉先办”占比率显著提升。
党建联动聚合力
技术破解噪声扰民
面对施工噪声、扬尘等高频投诉,街道以党建为纽带,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网格+工地”协同平台,构建“诉求收集—协商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机制。依托街道城运中心,设立“工地投诉专属通道”,居民投诉2小时内,社区网格员联动街道职能部门现场核实,4小时内启动“三方协商”。
此前,辖区内154街坊旧改项目施工期间,因深基坑开挖阶段需全天持续进行土方清运、机械作业,产生的轰鸣声让紧邻工地的居民区苦不堪言,居民接连通过12345热线投诉。街道接到工单后,迅速组织综合执法队、施工方和居民代表召开“党建协调会”,居民代表现场反映噪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施工方则结合技术团队方案进行回应。
最终各方达成共识:施工方将强噪声工序严格限定在6:00-22:00,并创新采用新技术破解噪声难题,有效降低机械运转、物料撞击产生的噪声。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组建“居民监督小组”,由居民志愿者定期核查作业时间与噪声控制效果,一周内投诉量从日均3件降至0,实现“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的共治闭环。
该模式累计化解施工扰民投诉52件,整改完成率95%,让“党建红”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疏堵结合解民忧
根治摊点“烦心事”
工地门口的盒饭摊,是居民嫌乱、工人刚需的“两难问题”。面对12345平台收到的15件工地盒饭摊投诉,定海路街道拒绝“一刀切”,用“严管+服务”努力寻找平衡点,积极探索“疏堵结合”治理路径。
从“堵”的维度,联合综合执法队、市场监管等开展“清风行动”,累计取缔无证摊贩5处,设置“早晚高峰巡查岗”,安排特保人员固守管控,通过人工巡查、定点值守,实现违规摊贩“发现即处置”。
以“疏”的层面,深入调研工地工人用餐实际情况,搭建“街企供需对接会”,组织街道职能部门、施工单位与辖区餐饮企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10个工地建成了内部食堂,解决了工人的用餐难题,从源头消除了占道经营、食品安全隐患,实现“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双提升。
从“被动接诉”到“主动治理”,定海路街道以在建工地“12345投诉”为治理切口,通过“源头防控筑根基、党建协同破难题、供需适配解民忧”三重路径,构建起全周期、全维度的投诉治理体系。这一实践不仅有效破解施工扰民、秩序乱象等民生痛点问题,更探索出“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多元参与”的治理范式,为老旧城区在建项目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近日,青浦区首个升级打造的镇级企业服务中心——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全区首个设立在镇级企业服务中心并入驻园区的“上海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线下工作站”也同步启动运营。
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成立后,将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办理,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的为企服务新生态,着力提升企业“感受度”,当好企业的“贴心人”,夯实营商基层基础,畅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青浦区徐泾镇线下工作站”是在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由青浦区发改委会同徐泾镇共同设立,未来将结合企业服务中心增值化建设,不断深化融资信用平台使用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融资产品供给创新,着力提升中小微企业对融资服务的获得感。
此外,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惠企服务菜单”发布。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通过精心梳理服务资源,探索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服务菜单”,将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地图”和“需求清单”,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更好回应时代发展、满足企业期盼,今年,青浦将用更扎实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把每个环节做精、把每项服务做优,让青浦营商环境的 “底盘” 更稳、“底气” 更足,在服务国家战略、加速建设“长三角创新枢纽”“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中书写青浦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基层治理的痛点,常在“久拖未决”的顽疾与“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海湾旅游区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单元,练就“精准把脉”的硬功夫,开出“靶向施策”的良方,最终落脚于打造“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
精准“把脉问诊”,打通“久拖未决”问题堵点
以“三级分类+联席攻坚”的模式,通过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议牵头抓总,协商共议解决方案;问题按难度分层(简单、综合、疑难),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限。自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实际解决216件案件,其中简单问题52件,综合问题148件,疑难问题16件。
靶向“开方施策”,破解“急难愁盼”民生痛点
深度应用城运平台大数据与智能预警,建立“未诉先办”介入机制,系统敏锐捕捉“三跨”难题苗头,实现网格成员之间、职能部门之间、下沉力量之间信息的实时互通,确保网格能够及时掌握海防一线、社区街区的人口流动、治安状况、问题隐患等各种情况,做到游客需求、居民需求、商户需求、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响应。如实现新增居民晾晒点,解决商铺过道塌陷等问题,努力实现“通过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目标。
商铺过道破损整改前后对比
长效“固本培元”,链筑“共建共治”治理支点
依托“上美海湾·五联工程”区域化党建平台和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基础,两大综合网格作为“智慧大脑”,网格长带头下沉,迅速织网布点。在整合专业力量基础上,推动区级部门资源下沉、高校智力持续输出、企业商户深度融入,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治理,形成“商户、居民、社区”三方合作模式和“街区、社区、景区、校区”四区联动模式,依托“联建合作伙伴”机制,打造街区链接资源、多方参与治理、商户让利居民的街区治理新体系。
立足新起点,海湾旅游区将持续深耕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以更高标准对标群众期待,以更实举措回应民生诉求,久久为功破解治理难题,构建起多元参与、协同高效、成果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持续升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查阅更多
上海营商案例
素材来源:上海杨浦、上观新闻、上美海湾
编辑:谢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于“上海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