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青春上海 > 文章详情

“看了一次就‘垂直入坑’!”有人来上海专程看她的脱口秀

转自:青春上海 2025-08-21 13:12:51

普通话里夹着一丝软糯的沪语口音
时不时蹦出几个
“鲜格格”“小鬼头”等方言词汇——
这是Norah(本名杨梦琦)
镜头前的鲜明印记

作为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与脱口秀演员

语言是Norah作品中最大的惊喜:

说错英语的搞笑乌龙

冷不丁来一句中二台词

用沪语调侃日常生活……

让观众领略语言妙趣的同时

更让“去看 Norah的现场”

变成不少人的上海旅游必选项

灵感

从生活碎片里淬炼幽默

Norah的段子总能精准戳中

不同语言使用者的笑点

这源自她天生出色的语感

“中学时我就爱模仿台湾腔逗同学

总觉得‘让大家笑起来’

是件超酷的事”

这份对幽默的“小野心”

在2016年底接触脱口秀后

逐步生根发芽

2019年底,她举起手机

对准开放麦舞台

把那些“讲过就不再复用”的成熟段子

以及与观众火花四溅的互动

上传到视频账号

如今,她的全网粉丝已近860万

从上外附中到复旦大学

再到杜克大学

求学经历

成为Norah多语言脱口秀的沃土

视频里的妙语

正是生活掉落的“幽默彩蛋”

英语脱口秀中,她吐槽“学英语多年仍翻车”的名场面,源自真实窘境:“本想告知外国朋友‘我朋友喝断片儿了(Pass out)’,却口误成‘去世了(Pass away)’。”

这则蛰伏在备忘录的片段,被她剪辑成片后,引发留学生群体广泛共鸣。

Norah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她的手机备忘录里

保存着成百上千条灵感碎片

英语的,来源于留学与外企工作经历

日语的,大多取材自动漫与综艺节目

沪语的,则与父母的日常交流紧密相关

……

舞台

幽默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个好段子需要精心打磨

于是,试错这件事

被Norah放在开放麦舞台上完成

她会把新段子拆解成“零件”

逐句试验,观察听众反馈

演出结束后,这些“零件”

会被她打上不同的标签:

“观众沉默3秒”的冷场时刻

“笑声比预期少”的薄弱环节……

反复打磨,优胜劣汰

只保留最“炸场”的核心内容

幽默一旦落地在人群中

便催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Norah的视频里

观众从不是被动的看客

她喜欢捕捉那些“即兴名场面”:

观众机敏接梗,引爆全场

留学生分享尴尬日常,笑料百出

当然,也还有一些温馨时刻

比如,有个18岁观众认真提问:

“我喜欢李宗盛

朋友说我像老年人,正常吗?”

这段互动被Norah选为视频素材

后来火遍全网

男孩的困惑

是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爱好“小众”或者偶像“不流行”

是否该在意他人眼光?

镜头定格的一瞬

幽默的段子便有了人情的温度

脱口秀演出的现场互动环节

成了“流量密码”

不少互动视频切片的流量

甚至超过了脱口秀演出本身

Norah同样深谙“切片逻辑”

脱口秀是文本加表演的艺术

“幽默地和观众互动并作出反应

也是一种喜剧能力”

城市

为创作者提供强力托举

“多语言视频能火

是因为上海本身就有多语言的环境”

Norah感慨

在上海,能找到不少外籍脱口秀演员;镜头掠过观众席,既有外国游客,也有跟着英文段子会心一笑的爷叔阿姨……

“就像很多外语音乐剧总把首演放在上海,这里的观众愿意拥抱不同语言的表达——这种包容,是我们视频创作的底气。”

如果说上海的包容

为创作者带来了底气

那么上海的政策

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强力的托举

“沪九条”政策中提到

对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且有较大影响力的

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

提供实打实的资金支持

Norah发现

这正契合了团队国际化发展需求

此外,“开放内容创作场景”条款

也意味着,她和团队未来能享受到

更多视频拍摄资源

从2019年在小酒吧开放麦

到如今能在上海大剧院演出

Norah的成长

被许多喜爱她的人看在眼里

“感觉就像看着朋友慢慢长大”

一位观众留言道

这句话,让她心头一暖

突然觉得

所有深夜伏案修改的稿件

开放麦试错时的冷场

还有那些深浅不一的“来时路”

统统都值得

镜头里的Norah

还在继续捕捉着新的灵感

或是地铁里飘过的一句方言

或是留学生分享的笑料

抑或上海街头令人莞尔的瞬间

而屏幕那端

总有观众在期待

期待她用语言的幽默

把生活里的碎片

变成连接彼此的光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
欢笑在上海,脱口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