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猫翻扒垃圾桶,垃圾散落了一地!”
“我家电动车的漆面和坐垫被猫爪抓坏了……”
在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的多个社区,关于流浪猫的问题正成为居民投诉的热点。一边是爱心人士的投喂需求,一边是受扰居民的投诉抗议,这道城市治理的新难题该如何破解?
“智能猫屋”引发的争议风波
在河滨融景居民区“四百”大走访中,接到不少居民反映,小区内部分爱猫业主放置的“智能猫屋”引来大量流浪猫聚集。这些猫屋不仅能让爱猫人士线上“云投喂”,还能“云吸猫”,但随着天气变热,环境异味、蚊虫滋生及噪音扰民等问题,给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居民希望社区尽快移除猫屋。
这让物业陷入两难,因为对于“智能猫屋”的去留,小区居民分成了两派。爱猫人士认为,猫屋为流浪猫提供了稳定食物和栖息处,是充满爱心的积极行为,应该保留;反对者则指出,猫屋占用小区公共区域,存在异味、安全隐患,损害业主公共利益,必须立即移除。
面对争议,河滨融景居民区党总支主动跨前,在苏河国际综合网格党建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这一物业治理的“难题”。网格成员们纷纷出谋划策,从各自条线职责角度探索“解题之法”。有人提到:“小区公共区域是所有业主共有的,放置物品需遵守相关规定。”还有人指出:“被投喂的流浪猫若造成安全事故,猫屋提供者或投喂人也需要承担责任。”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搭建了“1+5+X”协商平台,充分发挥小区物业、业委会和居民群众的力量。经过与会成员的充分讨论和理性沟通,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第54条规定,小区摆放猫屋不能由个别业主擅自决定,已安装的“智能猫屋”设备由安装者自主移除。
但流浪猫治理不能仅靠简单的驱赶,疏堵齐下才能让流浪猫从“流浪无依”变为“宠爱有道”。在居民提议下,小区在人流量较少的东侧和花园区域设置了2处固定投喂点,由物业每日巡查和及时清理,避免食物残渣滞留。社区工作人员还入户走访,与爱心投喂者耐心沟通,在满足其投喂需求的同时,有效遏制流浪猫数量的增长,减少流浪猫乱窜和扰民现象,楼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融庭小区的流浪猫困局
地梨港居民区的融庭小区,同样面临着流浪猫带来的困扰。尽管小区业委会三项规约明确严禁在小区内喂养流浪猫,部分爱猫居民依旧坚持投喂,导致小区内流浪猫数量激增,甚至进入到小区大堂的沙发上,这引发了其他居民的不满,他们希望居委会能够出面解决这一矛盾。
在中兴金融综合网格6月召开的党建联席会议上,地梨港居民区提出了这一问题。随后,由网格工作站牵头,召集居委会、物业、业委会进行三方讨论。
物业经理表示:“流浪猫破坏绿化、抓伤小朋友,其粪便还污染儿童乐园环境,我们愿意帮忙寻找第三方机构为流浪猫做绝育,并协助抓猫。”
业委会表示:“三项规约是经过业主大会通过的,全体业主都应遵守,建议在小区外围合规投喂。”
居委会则提出了“柔性治理”的思路:“堵不如疏。我们同时开展文明养宠宣传,把对立情绪转化为共治动力。”
会后,“三驾马车”迅速协同合作。物业与爱猫居民紧密联系,对接第三方专业机构,由爱猫居民自费对小区内二十余只流浪猫实施绝育手术,有效控制了流浪猫数量。同时,“三驾马车”与爱猫居民在小区外墙附近选定集中喂养点,配备了简易遮雨棚、食盆、饮水设施等,为流浪猫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居委会还积极向附近宠物医院咨询,组织开展“宠爱有度,文明相伴”专题讲座,普及科学养宠知识,倡导文明养宠行为。爱猫居民也增强了责任意识,定期清扫投喂点周边区域,保持环境整洁。经过一系列治理措施,融庭小区的流浪猫数量显著减少,相关居民投诉也逐渐降低,小区整体环境和秩序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智能猫屋”的去留争议,到流浪猫数量的有效管控,天目西路街道通过“网格精准发现—党建引领核心作用—‘三驾马车’协同合力—居民共同治理”的工作模式,为流浪猫问题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街道将继续深化治理经验,让“喵星人”与居民和谐共处,共同绘就文明、和谐的社区新画卷。
(图片:天目西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