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当“慢镜头”遇上“马赛克”:帕金森与认知障碍的鉴别

转自:徐汇通 2025-08-20 20:03:58

在医院神经内科诊室,常遇到两类让人揪心的“慢”:一类像被按下慢镜头键的舞者,动作迟缓到系鞋带需要两分钟,走路时膝盖像生锈的齿轮;另一类如同老旧电视机的马赛克画面,刚说的话转头就忘,甚至在熟悉的小区里找不到单元门。这两种“慢”,正是帕金森病与认知障碍的典型表现。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蒋天放介绍道,帕金森病的“运动慢”源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渐进式消亡。这些神经元像大脑的“信号快递员”,当80%以上“罢工”时,肢体协调就会出现卡顿:早起刷牙时杯子可能突然“不听话”,走路时自然摆臂动作减少。这种躯体的“慢”常从单侧肢体起病,逐渐蔓延至对侧,就像多米诺骨牌般层层递进。认知障碍的“思维慢”,核心是大脑信息处理网络的局部瘫痪。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颞叶海马区的神经元被异常蛋白“缠成乱麻”,导致记忆存储功能失效。患者可能对着刚端上桌的饭菜忘记是否吃过,拿着手机却反复询问“我的手机在哪”。这种认知衰退往往“选择性攻击”,患者可能熟练操作家务,但计算100减7连减三次就出错。

60%~8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认知困扰,其中约1/5会发展为帕金森病痴呆。表现为:

  • 执行功能崩塌:规划一次家庭聚餐变得异常困难,反复核对菜单仍出错。

  • 空间感知错乱:穿衣服分不清正反,开车时把左转信号看成直行。

  • 记忆像被打了码:记得参加过婚礼,却想不起新人名字。

更需警惕的是,约1/4新诊断患者已存在轻度认知损害,而嗅觉失灵、梦中挥拳踢腿等非运动信号,可能比手抖早出现3—5年。

认知障碍有“伪装术”,靠以下三招可识破假“帕金森”。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极易误诊。关键鉴别点:

  • 起病顺序:阿尔茨海默病通常先出现记忆问题,数年后才出现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则以运动症状首发,认知障碍多在疾病中晚期出现。

  • 震颤特点: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如“搓丸样”动作)频率较低(4~6Hz),而阿尔茨海默病的震颤多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频率较高(6~12Hz)。

  • 药物反应:帕金森病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敏感,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加重精神症状。

小贴士:早期识别的“信号灯”

(一)帕金森病预警(红灯信号)

  • 运动警示:单侧手指出现“点钞样”震颤,走路时突然出现“冻僵感”(双脚贴地无法移动)。

  • 生活异常:原本嗅觉灵敏的人突然闻不出味道,长期规律排便的人出现顽固性便秘,老伴发现其睡眠时大喊大叫、拳打脚踢。

  • 认知预警:看报纸时频繁漏行,打麻将时算不清胡牌组合。

(二)认知障碍警示(黄灯信号)

  • 记忆断层:刚说的话重复问,刚放的东西找不到。

  • 语言卡顿:想说“电梯”却说成“那个……上下的”,句子越来越短。

  • 判断失误:大夏天穿棉袄出门,把过期药当补品吃。

区分“慢镜头”的机械故障与“马赛克”的信号紊乱,需要医学的精准与科普的温度。神经内科医生呼吁公众警惕非典型表现:动作慢未必是痴呆,记忆差未必是帕金森,需综合评估。同时要重视早期干预: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若能在轻度阶段及时干预,可显著延缓进展。如果发现症状请及早到医院专病门诊就医,获取个性化诊疗方案。

记者:吴会雄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