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企业“隐疾”背后的守护 | 75号故事汇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8-20 14:51:52

讲述人

杨春明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

李 超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助理

“职业健康,关乎你我;劳动权益,不容漠视。”每当念及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我的思绪总会飘回到办理的那起督促整治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不到位的行政公益诉讼案。

宝山区,作为上海重要的产业承载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企业密集。无数劳动者在此挥洒汗水,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然而,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治不到位这一“隐疾”却威胁着劳动者的健康与权益。

在日常履职中,我们高度关注宝山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形态及其潜在的职业健康风险。在应用最新研建的职业病防治法律监督模型时,我们敏锐捕捉到了相关线索:从事大理石加工业务的A公司和从事集装罐维修清洗业务的B公司均存在粉尘和高强度噪音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这正是公益诉讼检察在劳动者职业健康保护领域的重要发力点。面对这一全新的案件类型——放眼全市都没有相关案例可供参考,每一步探索都是新的挑战。在上级院的指导与支持下,我们第一时间开展了调查。

调查伊始,我们邀请具有职业病防治专业知识的技术调查官一同深入两家公司实地走访调查。在A公司的大理石加工车间,刺耳的噪音与尖锐的金属摩擦声瞬间传来,而在B公司的集装罐清洗室内,刺鼻的洗涤气味扑面而来、空中肉眼可见的大理石粉尘让人呼吸不畅……这些都引起了我们的不适,然而正在工作的职工却面不改色,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我们在技术调查官的配合下,运用粉尘采样器、多功能声级计等工具,对各个操作位进行细致地数据采集。声级计显示屏上的数字令人心惊——多处点位噪音值达到100分贝以上,远超国家标准限值,大理石粉尘危害因素检测虽未超过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但该因素会刺激职工的眼、皮肤,严重者将引发尘肺病。我们拍摄下现场照片和视频,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专业检测报告,为后续的调查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撑。

同时,我们与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在岗职工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情况。面对职工心存顾虑、不愿多言的情况,我们耐心引用具体法律条文向其解释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最终获取了关键信息。“我们也觉得工作环境太吵,但没想过企业有义务要保障我们这方面权益。”一名公司职工说道。

在汇总所有问题线索后,我们发现两家公司成立十余年来,从未向相关行政机关申报过职业病危害项目,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更是无从谈起。两家公司噪音强度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粉尘问题也在慢慢侵害职工身体健康,却从未向在岗职工提供相关防护用品,长期暴露于超标噪音已经导致员工耳鸣、听力持续下降,粉尘问题也在悄然诱发皮肤病和尘肺病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随后,我们立即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对两家公司违反职业病防治的行为进行整改。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迅速行动,对两家公司生产区域进行全面检查,约谈企业负责人,作出警告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为了确保整改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我们邀请技术调查官一起实地查看整改落实情况。最终,两家公司均已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立健全健康体检等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并为职工配备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面对宝山区企业众多的现状,为落实长效监管、及时发现线索,我们与相关行政机关建立了《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检察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形成行政执法和公益保护的监督合力,并对30家企业开展职业病防治宣讲,提高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

同时,我们研建职业病防治法律监督模型2.0版。2024年至今,已精准筛查出职业病防治不到位的用人单位线索449条。我们将线索全部移送相关行政机关,推动其督促相关企业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配备防护用品等劳动权益保障制度,除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经营地变更情况外,其余线索均已完成整改,实现了职业病防治的全域治理。

每一位劳动者的健康都值得守护。我们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服务大局、为民司法,为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新期待和国家治理新要求贡献检察力量。

供稿 | 宝山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