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第一批生态研学路线|自然艺术:徐汇西岸生态艺术“骑”漫游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8-20 10:27:16

生态研学,与美同行。喜欢City Walk、City Ride的朋友看过来,阿拉上海第一批生态研学路线等你来打卡!这里有森林湿地、城市秘境,这里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更有生态知识、趣味课堂。以生态为舟,以研学为桨,让我们穿越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来一场感知美丽、聆听万物、保护生态的研学之旅吧。

今天,我们走进徐汇区,零距离探索生态奥秘,践行绿色生活。

当艺术遇见生态,西岸公园便成了自然教育的“诗意课堂”。徐汇滨江西岸规划了大面积的绿色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和滨江步道等。如今,这里绿树成荫,草坪广袤,吸引了众多鸟类、昆虫等生物在此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滨水区域打造了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鱼类、两栖类动物提供了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

在生物多样性科普馆,濒危动物的影像刺痛人心;湿地边的萤火虫复育计划,点亮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之路。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在诉说: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低头看,土壤中的微生物正编织着生命的根基。旧的工业建筑被改造成文化艺术场馆,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新材料的消耗。这些庞然大物曾是城市工业的象征,如今,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态的桥梁。

在油罐艺术中心,我们不仅在看艺术,更在思考:工业留下的痕迹,是否也可以成为自然的延伸?艺术教我们重新看待“废弃”,而生态则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未来。站在黄浦江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水——还有一座城市的记忆,一条河流的命脉。

海事塔曾是航运信号的灯塔,如今,它仍旧守望着这片水域,但更见证着生态变迁。曾经的工业污染场地经过全面整治,土壤和水体得到净化,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它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滨江的植被和湿地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缓冲波浪对江岸的侵蚀,保护江岸的稳定性和生态安全。

这里是上海的过去,也是它面向生态未来的起点。

“西岸漩心”出自诗句“水理漩洑,鹏风翱翔”,今天我们在这座呈现水浪、漩涡、飘带、星辰与轨道等自然形态的场馆里举办生态环保艺术节,更像是借助艺术的感染力来影响公众的观念和行为,更好地传递生态保护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