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抗战中的松江儿女 | 张一蘋:电影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应有利于抗战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20 10:21:26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唤醒国魂、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松江儿女在各条战线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弹火纷飞的前线,有前仆后继的牺牲;在日军铁蹄下的松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变幻莫测的外交舞台,有倾其所能的援助;在战略大后方的西南,有蓝缕开疆的悲壮;在街头、报刊、课堂、书斋,有激情的演说、艰苦的研究、文化的传承。他们是军人、是文人、是学者、是工程师、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打败日本侵略者,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洒在了九峰三泖、中华大地,铸就了松江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区委党史研究室微信公众号“云间青史”特设“抗战中的松江儿女”专栏,聚焦“统一战线”“各界抗争”“外交风云”“国防建设”“文化救国”5个主题开展连载,重温、再现松江儿女的铁血抗战,缅怀、致敬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共处在孤岛上,我们越感到自己是个中国人,越感到做一个中国国民责任的重大,也越感到除了无耻的汉奸之外,彼此的格外亲切,我们是一群关心祖国电影事业的人,和孤岛上的电影工作者是站在同一立场的。我们干着,我们活着,都只有同一目标:为了我们多难的祖国。在这个目标下,我们不必要保留什么条件。祖国的利益即是我们的利益,我们的利益也只有在祖国得到自由解放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左图:1938年第3卷第2期《杂志》期刊封面

右图:1938年第3卷第2期《杂志》刊登《敬告上海电影界》一文

电影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在抗战中,它所担负的使命越发重大。但不幸的是,在抗战之前曾经担当过光荣使命,有过辉煌成绩的上海电影,在沦为“孤岛”以后,却落在妖神鬼怪公然横行的局面中。面子上借反封建和惩恶扬善之名,而骨子里却恰好(不论是故意或无意)帮助敌人麻醉自己的同胞!

我们知道战后电影界的困难,也知道客观环境的限制,更了解各公司主人维持职工生计的苦心,然而这些都不足为摄制或重映神怪片等的理由。不然,则又与由敌人出资创办摄制的“华语片”有何分别?我们体谅各公司当局用心之苦和处境之难,但这逆来顺受应付环境的局面,也自应有其界限,若是斤斤于私人得失,不惜无形间为虎作伥,则即是无心,也与甘愿供敌驱使的汉奸无异。

“孤岛”虽“孤”,摄制鼓励人群向上、坚持影片的自由却还是有的。在“孤岛”公映的新制影片中,如《日出》《貂蝉》《女人》《情天血泪》等等,还是能照常公映,这些影片的卖座不比神怪片差,还有全然不同的意义!

1937年电影《日出》剧照

1938年电影《情天血泪》剧照

我们知道电影从业人员的苦衷,他们一方面受制于生活,一方面也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他们对近来电影倾向的苦闷和不满,一定比我们更深。但因为过去缺少组织,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便只能独自承受,无法摆脱也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形不改进,则痛苦一定只会加巨。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可敬可爱的电影从业人员就应该自己组织起来,最低限度做到以下三点:(一)誓不与资本来源不明之公司合作,(二)拒绝摄制神怪片及一切违背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条例的影片(守法是每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三)尽力摄制鼓励向上的、有积极意味的影片。

我们知道不同的内容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所以并不主张应该特别用怎样的方式。古装、时装,悲剧、喜剧,只要有利于抗战,我们都将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进行帮助。但若是此后还是有违反非常时期电影检查条例的影片被发现,或与敌人有私自沟通行为,我们也将给予最大的打击!我们是中国的国民,对同胞应爱护和加以帮助,但若有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我们也绝没有半点宽恕!

本文节选自《敬告上海电影界》,载于《铁血云间——松江抗战记忆》。作者张一蘋,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左翼电影人。

■资料:云间青史

■文字编辑 王红霞

■栏目责编 沈莉娜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