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生活是否让亲子对话只剩下“作业写完了吗”?面对孩子成长路上的困惑,你是选择敷衍还是坦诚?
毕业于北大的楼夷、王烁用14年育儿笔记证明:在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可以不焦虑、不躺平,但不能缺席。这份“在场”,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而是愿意“和孩子说一切”。
用四个关键词,撬动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在育儿路上,许多父母都曾有过“等待孩子开窍”的期盼,期待某一天孩子能突然迸发出强大的自驱力,主动拥抱学习。然而,对于楼夷和王烁来说,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构建。
在《和孩子说一切》新书发布会分享中,楼夷结合即将进入初三的女儿成长经历,明确表示:要求孩子“爱学习”本身就很困难,成人也未必做得到,但驱动孩子愿意学习、主动投入,则有迹可循。
她提炼出驱动孩子学习的四个关键因素,并视之为孩子构建内驱力的四大支柱——
在楼夷看来,孩子上学后,亲子关系需要一次重要的“目标升级”。家长的核心目标不应狭隘地局限于“提高学习成绩”,而应是更广阔地“帮助孩子在学校里取得成功”。
“当我明确告诉女儿,‘我要帮助你在学校里取得成功’时,这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爸爸妈妈是和你站在一边的队友。”楼夷解释,这种定位的转变至关重要,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而非压力。
育儿是双打赛,父母携手才能赢得未来
《和孩子说一切》的封面和封底构图相近,象征育儿路上父母角色的对等性。这也是作者楼夷与王烁践行的育儿思考:“育儿是双打项目,父母必须目标一致、配合默契。”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方式,只剩两件事:报课、买教辅。这很努力,但也很绝望。”楼夷在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她观察到,除了父母没有目标之外,家庭教育还普遍存在角色失衡——妈妈往往冲锋陷阵、疲于奔命,爸爸却容易沦为“局外人”,最典型的便是“诈尸型育儿”:平时缺席陪伴,偶尔突然插手指挥。
“我自己就曾是‘诈尸型家长’”,楼夷分享,“前几年工作极忙,频繁出差,常常突然想起孩子要考试了,才匆忙过问。”这时候更关心女儿学习的爸爸会说,“你才想起来啊,我们都是有计划的。”
“夫妻双方首先要统一目标——都是为了孩子成长。别总想着改变另一半,这几乎不可能。”楼夷举了一个案例:某次她带女儿旅行8天,在家的丈夫计划和儿子“天天吃外卖”。三年级儿子却焦虑地恳求:“妈妈,你教我五个菜吧!八天五个菜,三天吃外卖也行。”
“爸爸在旁边看儿子学做饭很受感动,决定一起学。”楼夷说:“我真该向儿子学习——少责怪别人,自己多做一点。最后不是我改变了老公,是儿子改变了他。”
孩子自律的逻辑:先学会“借力”,再谈成长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会开始质疑“父母有什么了不起”,强烈的自主意识逐渐萌发。楼夷坦言,此时父母的关键任务并非强行灌输道理,而是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并掌握一项被长期忽视的能力——向外“借力”。
当女儿进入初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让楼夷大吃一惊——女儿提出要住宿。
家中本有孩子独立的房间,楼夷也考虑过每日驾车接送,但多年未碰方向盘,学校距离也很远,让她逐渐认识到:父母难以永远为孩子提供全方位保障,适时放手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或许是更贴合成长规律的选择。
楼夷表示,对住校生而言,与家庭的联结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以往随时可向父母求助的模式不再适用,这促使女儿主动构建自身的外部支持体系。在宿舍生活中,她需要处理与室友的日常相处、回应宿管老师的管理要求、与班主任保持有效沟通。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则成为培养“借力”能力的实践平台。
住校生活也悄然改变着亲子关系。楼夷观察,她每天与女儿通话时间约20秒。20秒的时间里,更多是对女儿简短的问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亲子摩擦,也让关系更趋和谐。
“从依赖家庭到主动向他人借力,女儿通过学会整合资源、建立联系、承担责任逐步形成了自律。”楼夷说,她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文字:芮德贵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