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个人
非居民个人
申税小微,我们公司有不少外籍同事,经常涉及居民与非居民身份的转变,该如何为他们申报个税呢?
明白,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居民个人与非居民个人的差异。
基本概念
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
非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
纳税年度
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中国境内有住所
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
无住所个人
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按照个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停留的天数计算。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满24小时的,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
纳税义务
一般规定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他规定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超过90天的非居民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该雇主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连续不满六年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其来源于中国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税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
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和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后的余额,适用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非居民个人
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居民个人
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一
(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非居民个人
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三
(非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
身份转换
无住所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首次申报时,应当根据合同约定等情况预计一个纳税年度内境内居住天数以及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境内停留天数,按照预计情况计算缴纳税款。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的,分别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居民→非居民
无住所个人预先判定为居民个人,因缩短居住天数不能达到居民个人条件的:
1
在不能达到居民个人条件之日起至年度终了15天内,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2
按照非居民个人重新计算应纳税额,申报补缴税款,不加收税收滞纳金。需要退税的,按照规定办理。
非居民→居民
无住所个人预先判定为非居民个人,因延长居住天数达到居民个人条件的:
一个纳税年度内税款扣缴方法保持不变,年度终了后按照居民个人有关规定办理汇算清缴。但该个人在当年离境且预计年度内不再入境的,可以选择在离境之前办理汇算清缴。
无住所个人预计一个纳税年度境内居住天数累计不超过90天,但实际累计居住天数超过90天,或者对方税收居民个人预计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境内停留天数不超过183天,但实际停留天数超过183天的,待达到90天或者183天的月度终了后15天内,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就以前月份工资薪金所得重新计算应纳税款,并补缴税款,不加收税收滞纳金。
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居住时间判定标准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4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个人和无住所居民个人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5号)
供稿:王孜孜
制作: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