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背媳妇、踢足球,老外来松江泥地撒欢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19 15:39:19

泥浆飞溅中,金发碧眼的球员奋力带球突进,却在泥潭里摔了个四脚朝天;赛道旁,一名外国丈夫倒扛着妻子跨越水塘障碍,观众爆发出善意的哄笑……8月16日,2025年“晋拓杯”上海市第七届泥地足球挑战赛在新浜镇泥地足球公园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专场”,工作生活在上海乃至长三角的30余名趣味足球运动外国爱好者,专程奔赴这片沪上唯一的专业泥地赛场,在泥泞翻滚中体验了一把“接地气”的上海乡村体育狂欢。

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专业泥地足球场,新浜泥地足球公园已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的独特地标。这片曾举办过六届专业赛事的场地,去年获评上海市民运动会A级赛事认证。

本届赛事对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往年连续多日的联赛模式升级为 “周周赛”分段赛制,每周安排4至8支队伍参赛,并当场决出周冠军。赛程安排上,7月至9月每周举行分站赛,9月下旬举办总决赛。

本次周赛上,外国友人的加入让比赛变得更加欢乐。他们有人提前一天就入住松江民宿,有人清晨驱车两三个小时跨城而来。“我已经踢了二十年球,第一次在齐踝深的泥浆里带球,感觉像在对抗地球引力!”来自俄罗斯的丹尼斯擦着脸上的泥水笑道,尽管每次射门都可能变成“泥地摔跤”,但那种笨拙的快乐让人上瘾。

丹尼斯介绍,他们这帮外国友人很喜欢足球,也常年在上海参加各种比赛,听闻有泥地足球比赛,早就跃跃欲试。“过去连续参赛会影响工作,现在短平快的赛制更符合业余球员的需求,所以,我们就在这周专程过来了。”丹尼斯说。

“泥地足球无须高超技能,重要的是在泥地里挥洒汗水,找到自然的乐趣。”赛事运营方真赛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勤雕介绍,赛前人工光脚排查了碎石,确保河道冲积泥沙的脚感,让初次体验的外国玩家倍感安心。

一名来自非洲的球员兴奋地说:“我小时候就是在泥地里踢球,这种场地我虽然熟悉,但也没办法熟练控球,大家的差距在泥地中缩小了,我居然能抢下我们业余圈大神级人物的球!这种感觉太棒了。”

连续举办两年的背媳妇大赛,更是让泥塘障碍区成了欢乐海洋。当高大的小伙杰克踉跄滑倒,背上的妻子险些“亲吻”泥水时,观众席发出善意的提醒:“兄弟,快起来,你妻子快喝饱啦!”

本届泥地背媳妇比赛设立按男子体重分组规则:120斤组和170斤组,赛道延长至200米,设置了20分钟关门时间。比赛中,第一次尝试的外国友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最终还是被配合默契的中国组合抢在前面,夺得冠军。背着媳妇满身泥泞地抵达终点后,杰克依然乐得合不拢嘴,“我回去减减肥,背着老婆再来”。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平时很难体验到泥地运动的乐趣。”吴勤雕介绍,“夏季,场地预订电话几乎没有停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专程从市区赶来,买一张票就能畅玩一天。”据了解,周末预约已排至数周后,堪称“一票难求”。

赛事的奖品是新浜有机大米、荷花茶等农产品。这些来自本地合作社的农产品借着赛事形成了独特的销售链条。去年,赛事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增长明显,泥浆满身的球员成了最佳代言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吸引外国友人参赛,今年第七届泥地足球挑战赛还迎来重大变革,在保留企业组、家庭组的基础上,增设“街镇挑战赛”单元,这一变革灵感源自火遍全国的“苏超”模式。“与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相似,新浜泥地足球赛让相邻街镇队伍同场竞技,为赛事植入了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地域荣誉感。”吴勤雕说,参考常州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的成功案例,赛事深度融入“松江荷花节”,形成观荷、玩泥、品鲜的文旅消费链,推出“泥地赛+荷花宴”组合,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40%。

■供稿:新浜镇分中心

■文字编辑 王红霞

■栏目责编 沈莉娜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