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式情感关系”突然火了,无数网友在话题下吐槽——
“老公每天在微信上问我‘吃饭了吗’,但从不记得我不吃香菜。”
“闺密点赞我每条朋友圈,可我搬家时她连人影都没有。”
“和男友聊天像是人机对话,生病了他只会说‘多喝热水’。”
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么多关系,早就被先进的通信手段架空成了“电子互动”——看似亲密,实则空洞。
小雅结婚三年,丈夫的微信置顶永远是她,聊天记录整齐得像AI对话,“早安”“吃了吗”“下班没”,日复一日,分毫不差。
她曾觉得这是甜蜜的仪式感,直到上个月父亲突发心肌梗死住院。
那晚,她在医院走廊来回奔走,办手续、找医生、安抚母亲,手指冻得发僵时收到丈夫的消息:“需要帮忙吗?” 她盯着屏幕愣了几秒,突然笑了——
真需要帮忙的人,哪还有力气打字? 而真正想帮忙的人,根本不会问,只会直接出现。
这种“微信式婚姻”并不罕见。
心理咨询师张明发现,近年他接到的70%的婚姻咨询都涉及“屏幕沟通障碍”——夫妻能隔着屏幕吵三小时,却无法面对面说一句“我们谈谈”。
就像热搜里另一位妻子的吐槽:“我老公记得每天微信问我‘吃药没’,但从不记得帮我买药。”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向下一代传递。
李雯老师任教的小学里,孩子们课间不再追逐打闹,而是聚在一起刷短视频。
“他们习惯了用点赞表达喜欢,用转发代替交流,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化,正在重塑整代人的情感认知模式。”
阿杰有个认识十年的“兄弟”,对方会准时给他的每条朋友圈点赞,旅行照下必评论“羡慕哭了”,失恋动态必回复“兄弟挺住”。
但当阿杰被裁员,深夜发消息想约酒倾诉时,对方只回:“最近太累,改天约。”
这一改天,就过了大半年。
这种“点赞式社交”正在成为常态。
社会学家陈默称之为“社交荒漠化”:我们拥有上千微信好友,却在急诊室找不到一个陪护的人。
就像网友@小鱼 的自嘲:“闺密能在我晒新包的动态下秒评‘绝美’,却在我搬家那天‘恰好’手机没电。”
更讽刺的是,35岁的程阳有532个微信好友,每周能收到上百个点赞。但当他失业想找人倾诉时,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拨通的号码。
“点赞之交遍地都是,雪中送炭的人寥寥无几。”他感叹道,“我们好像活在一个情感通货膨胀的时代。”
林琳的手机里,和妈妈的对话清一色是:《吃这五种食物会致癌!》《转发此图,保佑子女平安》。
她曾不耐烦地回复:“妈,这些是谣言!” 直到上个月回家,发现妈妈弯腰捡东西时疼得直冒冷汗——她的腰椎间盘突出已经半年了,却从没在微信里提过。
“说了你也忙,不想麻烦你。”这句话让林琳瞬间红了眼眶。
多少父母像这样,把真实的病痛咽下去,转而转发一堆养生鸡汤,只为换来子女一句“知道了”的回应?
心理学家李雯指出,这种“链接式关怀”本质是代际间的安全距离——我们害怕直面父母的衰老,于是用转发代替陪伴。
退休教师周阿姨的微信里存着300多篇养生文章,却已经半年没见过在外地工作的儿子。
“他总说忙,只在微信上给我‘抱抱’的表情,”周阿姨抹着眼泪说,“可我想要的不是一个虚拟拥抱,是能真正摸摸他的脸。”
“线上火热、线下冷漠”的割裂,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亲密感错觉”:大脑会将高频的线上互动误判为深度联结。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为14.11亿。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关系变革——最亲密的人可能就在身边,我们却习惯通过冰冷的屏幕传递温度。
老一辈的爱情没有“早安晚安”,但爷爷会在奶奶吃药前,默默把药片按早中晚分好;
真正的朋友不会只评论“加油”,而是会在你失业时直接转账:“先撑着,工作慢慢找”;
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养生链接轰炸,而是妈妈直接打电话:“你声音不对,是不是感冒了?”
在这个每条消息都能秒回的时代,我们反而活成了最孤独的一代人。
或许该像网友@青山 建议的那样:“下次想说‘多喝热水’时,直接倒一杯端过去;想发‘抱抱’表情时,真的张开手臂。”
因为再精美的电子玫瑰,也比不上一朵带着露水的真花。
一起点个,把本文转发给家人看看吧。
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作者一扶。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