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廖艳碧来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复诊的日子。当医院康复一科主任崔晓走上前拉住她的手,廖艳碧眼神中流露出见到亲人般的温暖。
搭脉、看舌苔、扎针灸,崔晓一边询问廖艳碧近来的情况,一边为她进行着治疗,并叮嘱着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
眼前的廖艳碧,礼服合体,妆容精致,周身透露出优雅、从容和自信,经历了13年前的脑梗,坚持了13年的康复治疗,83岁的廖艳碧如今依旧活得潇洒随性。
年过八旬依旧绚丽的人生,也是廖艳碧经历风雨并逆风而行后的再次绽放。
2011年12月,脑梗后的廖艳碧住进了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那时候右手右脚几乎都不能动,躺在床上一切都要别人照顾。”虽然脑梗让廖艳碧出现了偏瘫,但崔晓的一句话却在她的心中扎了根:脑梗康复黄金期是发病后的3—6个月,通过规范的医学治疗、康复训练及生活方式调整,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后遗症,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我不能躺在床上让别人照顾。”廖艳碧遵医嘱、勤练习,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好起来。
针对廖艳碧的病情,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为她制订了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语言与吞咽功能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在内的康复计划,同时开展中医针灸治疗。
在住院的半年时间里,廖艳碧积极配合医生的康复治疗,医生也会根据她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院之后的两三年内,廖艳碧也没有懈怠,她每周都会到天山中医医院接受三到四次的系统康复。
从偏瘫到可以站立,从一只脚划圈走路到两只脚都可以发力行走,从说不出话到慢慢说清楚,从拿不起笔到可以顺利签下自己的名字……除了自己的坚持,廖艳碧还要感谢医护们,“每次看到医生,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只要我有进步,他们比我都开心;遇到我情绪低落时,医生也总会耐心开导。”廖艳碧说,亲身经历了漫长的康复过程,唯有“坚持”二字最为珍贵。
让廖艳碧等众多患者获益的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建于200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医务人员近60人,床位一百多张。除常规康复设备及理疗仪器外,科室还拥有上(下)肢康复机器人、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平衡功能评估与训练系统、数字OT评估与训练系统、智能天轨移位系统等现代化先进康复治疗仪器设备,放置这些设备的康复治疗大厅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让躺着的人坐起来、让坐着的人站起来、让站着的人走起来、让走着的人跑起来”。
“我已经实现了两个目标,就是‘坐起来’和‘站起来’,现在靠着拐杖还能慢慢走一走。”脑出血后8年,62岁的陈新依旧幽默、爽朗,他笑着说,天山中医医院康复科是他最信任的地方。
8年来,陈新在天山中医医院坚持不懈地接受针灸和康复训练,如今已经实现了生活自理。
“崔主任开导我,说康复是为了不连累家人、不连累社会,这点太重要了。我刚生病那会儿是家人围着我转,现在我就争取围着家人转。我现在能自己吃饭,偶尔还能给家人做饭,我这病一半是吃出来的,现在争取把它‘吃回去’。”说到这里,陈新爽朗地笑起来。
正如崔晓对陈新的开导一样,心理的疏导是康复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中风突然发作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会引发身体各种功能障碍,从而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加之社会与经济环境的改变,容易使患者产生心理应激障碍、心理平衡失调,进而出现焦虑等情绪,对康复失去信心。”崔晓说,“为此,我们常常举办一些医患联谊会,让廖艳碧、陈新这样恢复得比较好、自信心比较强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那些在康复中遇到困难和瓶颈的患者,让他们能够产生更多内驱力,重拾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也能够更积极、更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
对于康复科医生来说,康复治疗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对患者心灵深处的慰藉与鼓舞。面对患者的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治疗师要用更加专业和有温度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辅导。比如,在面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时,除了一般的语言训练外,还需要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观察,从非语言层面去理解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们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他们给患者带去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心灵的治愈。
“您对自己现在的康复情况满意吗?”
“我自己还可以,但不满意的是我妈。她已经80多岁了,总是问我,你啥时候能好起来啊?她七十多岁的时候看着我生病,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以前承诺退休后陪她周游世界,到现在还没实现。”说到母亲时,陈新话语中带着愧疚。
问及今后的心愿,陈新说,看着孩子成家立业,让母亲安享晚年,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是他的愿望,所以他一定会坚持,再坚持。
廖艳碧和陈新这样的患者,是崔晓做康复科医生20年来最大的安慰。
“看到一个患者住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从完全卧床实现了站立,又实现了行走,这样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坚持,这样才有更多人康复。”崔晓说,康复医生内心的坚守,就是患者能够微笑着恢复健康,微笑着回归家庭。
撰稿/摄影:赵 立
编辑:程 前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