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冯宝云:与死神赛跑的17年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8-19 09:48:31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说120是城市的“生命线”,那院前急救医生则是生命的“守护神”。他们24小时值守,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在平凡的岗位上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今天(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这个属于医者的特殊日子里,记者有幸采访了今年荣获崇明区“十佳医生”称号的急救医生冯宝云,聆听他争分夺秒的急救日常。这位“急救先锋”用专业果断的判断和始终如一的医者担当,在生死时速中与死神赛跑,为生命续航。

急救医生:不只是“搬运工”

冯宝云目前是崇明区医疗急救中心陈家镇分站的一名急救医生。急救工作如同战场,每一秒都是生与死的较量。他和同事们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每一次警铃响起,都是一次生命的召唤。”冯宝云说。

一个深夜,冯宝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向化镇一名患者突发胸痛,急救车赶到时,患者虽意识清醒,但血压已降至80/50mmHg,心率仅48次/分钟,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按照急救规范,此类危重患者应就近送医,但家属坚持要求送往市区某三甲医院。在充分告知风险并签字后,救护车疾驰出发。

然而,行驶至上海长江大桥时,监护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患者心脏骤停!冯宝云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并静脉推注射肾上腺素。此时患者又出现室颤。“200焦耳,准备除颤!”第一次电击后,患者短暂恢复心跳,随即又出现室颤。两次除颤后,心律终于稳住。

冯宝云当即与家属沟通后,取得同意转送就近医院,并提前联系医院做好抢救准备。最终,患者经紧急心脏支架手术转危为安。次日,家属发来信息,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这样的生死时刻,在冯宝云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但并非每次抢救都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他回忆,一次救治一名心跳呼吸骤停的老人时,当他跪地准备胸外按压,家属却情绪激动地质问:“能保证救活吗?不能就别动了,直接去医院!”冯宝云一边按压一边解释:“我无法保证一定成功,但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黄金抢救窗口,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他的坚持下,家属同意继续抢救。最终,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冯宝云迅速用药稳住病情,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冯宝云坦言,至今仍有很多人误以为急救医生只是个“搬运工”。“事实上,在转运途中,我们的快速判断和紧急处置,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稳住病情直至入院。”

正是这份坚持与专业,让他的急救成绩单格外亮眼:2022-2024年,他共参与55例心肺复苏,成功复苏10例,成功率高达1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10%),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率更是达到100%。

每个细节:都关乎生死

在医疗急救的最前线,每一次出诊都是未知的生命考验。“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危急关头沉着应对、果断救治。”冯宝云说,“只要多一分耐心、细心,就可能在最短时间为患者赢得生机。”

今年的一个雨夜,冯宝云接到出诊任务,一名饮酒后摔倒的男子需要救治。赶到现场后,他立即俯身,“你别动,我先检查。”迅速为伤者头部包扎后,冯宝云将其移至急救车内,并仔细询问:“还有其他地方疼痛吗?”男子摇头否认。此时,多数人会因此放松警惕,可冯宝云却捕捉到异常,男子满头大汗。因一时无法分辨是雨水还是出汗,冯宝云立即给他擦干,但很快又有汗水不停渗出。凭借丰富的急救经验,冯宝云判断并非简单的皮外伤,于是立即进行血压测量,血压为90/60mmHg,随即打开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一体机。果不其然,屏幕显示“急性下壁心梗”,心率仅43次/分。令人意外的是,患者仍坚称没有不适。

当冯宝云向家属说明病情要开展急救治疗时,却遭到质疑,患者甚至拒绝治疗,认为无任何不适根本无需输液治疗。冯宝云一边耐心解释病情的严重性,一边电话联系医院,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

没多久,患者血压骤降至62/28mmHg。冯宝云果断给予静脉抗休克药物,双眼一刻不离监护仪,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而在救护车抵达医院后,院内心电图确诊急性心梗,刚与院内交接完毕,患者在等待去导管室(植入支架开通血管)的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经院内团队心肺复苏后,恢复心跳、呼吸。而冯宝云则又奔赴下一个急救现场。第二天,冯宝云回访得知患者因抢救及时,病情已恢复稳定。同时,也得到了家属那声衷心感谢:“多亏您当时坚持,不然……”

“崇明地域广大,急救服务半径比市区多一倍。”17年的急救生涯,让冯宝云深知,“我们必须要更快、更准,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至今,他仍在不断思考:如何让急救再快一秒?如何让处置更精准?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生死。

2.5平方米:亦是战场

“现在的救护车,就是个小型急诊室。”冯宝云坐在这间仅有2.5平方米的移动抢救室里介绍道。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心电图—除颤一体机、可视喉镜、心肺复苏机、全自动呼吸机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而他随身携带的30斤重急救箱,上下层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急救药品和器材:静脉药水、输液设备、外伤止血带、冰袋……“每次出诊都要负重几十斤跑上跑下,但为了抢救生命,值得。”

对比17年前刚入行时,冯宝云只有听诊器和一双手的简陋条件,如今的先进急救装备让救治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做心肺复苏全靠体力,现在有了心肺复苏机,可以腾出双手进行其他抢救操作,比如静脉输液、气管插管,都不影响患者的救治。”冯宝云说,“我们可以边走边治疗,丝毫不耽误抢救。”

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离不开医生的专业判断。17年的急救生涯,让冯宝云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沉着冷静的“急救先锋”。面对家属的焦虑、悲伤,甚至误解和谩骂,他始终给予耐心和安慰:“我们能理解他们的情绪,毕竟生死关头,谁都会慌。”

这么多年,这份职业的高强度与高压,常人难以想象。冯宝云坦言,因为工作性质特殊,急救中心没有设立食堂。“因为我们很难准时吃上饭。有时候刚送完患者,就近随便扒两口;有时候饭菜刚端上来,警铃一响,筷子都没拿稳就得冲出去。”

当被问及是否想过放弃这份职业时,冯宝云笑着说:“确实有过。但每当你疲惫到极限时,突然有一个患者在你的努力下转危为安,或是家属含着泪的一句‘谢谢’,就像瞬间加满了油,又有了继续拼下去的力气。”他摸了摸日渐稀疏的头顶,打趣道:“这几年头发都快掉光了,但我们抢回来的不仅是一个心跳,更是一个家庭的完整。”

在这个特殊的“移动急诊室”里,冯宝云和同事们用专业与坚守,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正如他所说:“在急救医生的世界里,疲惫与坚守并存,而生命的奇迹,往往就在我们的坚持中诞生。”

记者:石思嫣

编辑: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