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今年节日主题是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一袭白褂,是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
一支话筒,是健康知识的传播桥梁
“沪九条”出台后
有这样一群青年医师
希望以生动有趣的方式
让优质医学知识
走出医院、走进寻常百姓家
成为连接专业医疗与公众健康的“摆渡人”
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就来到两位青年“白大褂”的身边
感受他们的B面人生
对迟辰斐而言
医疗科普的种子早在2022年便已埋下
↓↓↓
彼时,社交媒体上的医疗科普内容正逐渐兴起,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在朋友眼中,这位85后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医生有着 “出色的口才”,是做医学科普最好的人选。事实上,迟辰斐也正在观察中思考:如何让专业性与传播性在科普中找到平衡?
迟辰斐酷爱看书。于是,他利用上下班路上的碎片时间,大量研读各类历史、人文、社科类书籍,他从中寻找着历史与医学的结合点。今年4月开始,迟辰斐推出的“人类健康800年”系列科普从第一期开始就火爆了,累积播放量突破500万。
比如讲丝绸之路时,他用了“最早的进口药”一下子拉进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讲述丝绸之路如何联通世界的药品贸易,又如何影响了现在的中医药。
讲述惠民药局一期,他类比成了“古代药品集采制度”,以史为鉴分析惠民药局的兴衰对现在的启示。
讲述宋朝医学的回响,他讲述了以印刷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客观上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而医学与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如今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在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做有趣的健康科普是迟辰斐的口号,“既要保证内容科学严谨,又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口吻讲故事”,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医生的学识与风趣,也让医学知识更有温度与深度。
同样从临床需求中汲取灵感的
还有上海市儿童医院的90后医师霍言言
↓↓↓
自2016年进入上海市儿童医院规培,已在儿科领域默默耕耘近十年。从交大医学院的学生到主治医师,她坦言选择儿科源于最朴素的初心:“我喜欢和小孩子打交道,那种纯粹感很治愈。”然而儿科医生的日常远非浪漫,面对无法清晰表达病痛的幼儿,耐心与敏锐成了她十年磨砺出的本能。
作为儿保科主治医生,她总在门诊时默默记下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孩子半年没长个子怎么办?”“婴儿辅食如何添加?”“青少年情绪问题该如何疏导?”这些反复出现的疑问,最终都变成了她科普作品的核心选题。“孩子和家长最需要的,才是最该传播的”,这是她始终坚守的原则。
把CT报告变成“家常话”
将病理分析转化为“生活案例”
是优质医疗科普的关键
也是青年医师共同面对的挑战
而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
他们各有妙招
↓↓↓
迟辰斐还记得早期录制科普视频时面临的挑战,要把晦涩专业的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确实有些困难。为此,他逐句逐字改脚本,用“讲故事”代替“做演讲”,努力让内容既流畅又好懂。“打比方”是他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把复杂的疾病原理讲得清清楚楚,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除了打比方,语言的生动性也很重要,迟辰斐把有趣的医学知识用吸引眼球的语言讲出来,让观众喜闻乐见,收获了大量点赞和评论。
而在霍言言的眼中,科普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家长能理解、能记住、能应用的“生活语言”,一个一分钟的科普视频,背后可能是反复推敲的十版文字稿。这种精准“打磨”的背后,是对专业性与通俗性的极致平衡。霍言言说,她每次写科普脚本都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位普通家长,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线上科普的种子终在现实中开花。迟辰斐的医学科普让患者慕名而来。有患者说,看了迟辰斐的科普视频,觉得他不仅专业,而且很有趣,所以特意挂了他的门诊来看病。见到迟辰斐的那一刻,这位患者感慨说,“谢谢你,医生!你的健康科普,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位母亲特意请求护士分诊到霍言言诊室,原来这位妈妈持续关注她的科普号半年,感觉她很有亲和力,特意带孩子来医院进行生长发育评估,此刻科普的力量超越了屏幕,正在真实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而临床与科普的双重角色,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奇妙的互补——科普让他们更擅长用通俗语言解释医学知识,临床则为科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真实案例与实用素材。迟辰斐说,在门诊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病例,他会把它们转化为科普内容,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今年上海推出的“沪九条”,为医师们的科普之路注入了新动力。“政策规范让正确的声音能传得更远”,迟辰斐认为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医生应成为医学科普的主导者,让规范内容占据更多话语权。霍言言则从中看到了创新可能:“或许可以尝试AI问答、情景剧等新形式,让健康知识以孩子喜欢的方式传播。”
在他们看来,优质科普的核心始终不变:科学性是生命线,实用性是落脚点,而那份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则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源动力。“在工作之外,我会一直坚持做科普,因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能让更多人了解医学知识,提高健康意识。”迟辰斐说。
当“白大褂”遇上麦克风
当听诊器对话摄像头
这群青年医师在诊室里治愈病痛
也在诊室之外
用科普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制图:李肇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
今天,致敬每一位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