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
王嘉尔工作室发文称
王嘉尔因突发食物中毒被送往急诊,
相关活动取消。
有报道称8月15日晚,
有网友称吃酱蟹偶遇王嘉尔,
合影中王嘉尔精神奕奕,
显然此时健康状况良好。
网友分享的地址显示,
其与王嘉尔相遇在
首尔一家热门酱蟹店。
韩国酱蟹是一种著名的
生腌海鲜料理。
天气炎热,
通常被保存在冰箱中的生腌
也成为了不少人的心头爱。
然而,
这份美味背后潜藏着
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生腌的2大风险
寄生虫风险
生腌中的寄生虫是最大威胁之一,常见的有: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淡水鱼虾(如草鱼、鲫鱼、麦穗鱼等)的肌肉组织中,当人们食用被囊蚴污染的生腌鱼、醉虾等食品后可造成感染。感染后可引起胆囊炎、胆管梗阻性黄疸和胆结石等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和肝内胆管癌。
肺吸虫:常见于生腌蟹类(如溪蟹、蝲蛄)中,幼虫(囊蚴)主要存在于鳃部和肌肉。感染后可引起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出铁锈色或烂桃样痰、胸痛、咯血等症状,如侵犯脑脊髓、肝脏和皮下等时,也可出现肺外症状。
异尖线虫:主要寄生于海鱼(如三文鱼、带鱼、小黄鱼、鲐鱼等)的内脏和肌肉组织中。感染后可引起剧烈上腹痛、呕吐和腹泻,临床表现类似急腹症。严重者可发生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
其他寄生虫:如管圆线虫、裂头蚴等,它们能穿透消化道进入腹腔,游走寄生在肺部、肝脏、脑部、脊髓等其它重要部位,造成严重的机械性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
细菌与病毒威胁
生腌中常见的致病菌和病毒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创伤弧菌、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可引发急性肠胃炎、急性肝炎、败血症等。
关于生腌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高浓度酒能杀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建伟表示,很多人用酒、醋或者其他材料腌制以后,认为达到了消毒标准。
高浓度酒与这个医用的高浓度酒精差别很大,并且浸泡的浓度、时间、深度都不达标,这样处理后的生腌食品还是很大风险的。
误区二:“海鱼比淡水鱼安全”?
由于海鱼体内的寄生虫适合的生存的环境和人体环境差异较大,所以有人说感染和影响人体的风险比较低。
但实际上一些海水寄生虫的最终目标就是是海洋哺乳动物,同为哺乳动物的人类也有被感染的可能。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异尖线虫。研究表明,我国海域中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很高,渤海、东海、南海的感染率高达53%-73%。
这些人群请远离生腌
免疫力低下者: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症状更重,易引发并发症。
肠胃功能薄弱者:生腌辛辣刺激,易损伤胃黏膜,诱发胃炎、溃疡。
过敏体质者:海鲜过敏风险高,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
如何安全食用生腌?
食用前的关键措施
1. 选择正规渠道:
优先选择有“生食类食品制售”资质的餐厅,避免路边摊或网购。确保食材来自水质优良的海域,且新鲜度达标。
2. 家庭自制需谨慎:
自制生腌风险极高,彻底加热是最可靠的食用方法。若坚持自制家庭生腌,需用60度以上白酒浸泡超20分钟,并冷冻24小时以上(-20℃),但这些方法仍无法完全灭活寄生虫。
食用后的健康管理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若食用后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可能是急性肠胃炎或寄生虫感染,需遵医嘱用药,必要时进行驱虫治疗。
定期检查寄生虫:经常食用生腌者,建议定期进行寄生虫感染筛查,一旦确诊寄生虫感染,规范化驱虫治疗。
申工社综合整理自赣州疾控、极目新闻等
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