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虹口 > 文章详情

传承鲁迅精神,版画艺术家和爱好者共话木刻未来

转自:上海虹口 2025-08-18 17:58:50

8月17日,是鲁迅先生在虹口举办“木刻讲习会”94周年纪念日。当天,近20名版画艺术家与爱好者齐聚长春路319号木刻讲习会旧址,共同参与“八·一七”木刻艺术论坛,以座谈、分享、捐赠等形式,回溯木刻艺术的红色记忆,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伊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龙宝向四川北路街道余庆坊居民区捐赠了版画作品,以艺术作品反哺社区,让木刻艺术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余庆坊居民区致谢表示,作为木刻讲习会旧址所在区域,始终珍视这份文化遗产,未来期待与艺术家们深度合作。

随后,徐龙宝结合自身五十余年的创作经历作交流发言。他说,在鲁迅先生精神的感召下,木刻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早期服务革命的“新兴木刻”,到如今呈现多元表达的当代创作,“传承的不仅是刀法技艺,更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初心”。他特别提及现场展出的作品中,老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与上海鲁迅中学学生的习作同框展示这一细节,“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作品同展,正是传承最好的证明”。

左边是版画艺术家作品,右边是上海鲁迅中学学生版画作品。

论坛环节,版画艺术家们围绕“木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桑茂林分享道,与西方表现主义不同,新兴木刻更注重社会性。对于当下创作,他认为表现语言至关重要,创作需兼顾传统精神与个性,让木刻艺术更好地面向大众。同时,他表示版画基础发展与美术教育相结合,需要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王静则从史料角度带来新视角。她介绍了鲜为人知的“MK木刻研究会”——该团体由上海美专学生发起,虽仅存两年,却在1930年代承接了木刻讲习会的火种,成员多为进步青年,以作品为“武器”参与时代斗争。“正如鲁迅当年带来的不只是技法,更是‘以艺术介入社会’的态度,如今的传承更需守住这份精神内核。”王静感慨道。

上海商学院教授赵永泉结合策展经历分享了木刻历史资源挖掘心得。他提到,在筹备“一年又一年”版画展时,团队从木刻讲习会旧址出发,梳理出上海百年木刻的诸多珍贵片段,“这些史料让我们意识到,上海木刻的脉络从未断裂,只是需要更多人去串联、去讲述。”

自由交流环节,版画艺术家们既有对创作的务实探讨,也有对行业现状的思考。有嘉宾提及当下木刻在各类美展中占比下降的困境,呼吁加强普及与推广;也有年轻创作者分享从传统刀法中汲取灵感的经历。

作为本次论坛的“压轴”嘉宾,著名版画家蔡兵结合自己与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的交往经历,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段跨越国界的木刻记忆。内山嘉吉是鲁迅木刻讲习会讲师内山完造之弟,在与蔡兵的交往中,曾赠予他木刻工具与画册,还反复叮嘱“木刻要扎根生活”——这一理念与当年鲁迅所倡导的主张一脉相承。分享之余,蔡兵还与在场的版画艺术家们共同提议,明年8月17日,大家携手举办一场联合创作展,以作品为媒介,让当年木刻讲习会的精神在新时代里持续生长。

活动当天,版画领域的艺术家与爱好者们还一同参观了木刻讲习会旧址,以及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值得一提的是,版画艺术家捌壹柒的木刻小品展正在该书局内展出,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记者:张城凯

图片:张城凯

编辑:张城凯

22年坚守!虹口区这一慈善项目助文山州数千因战伤残人员重燃生活希望
民警“上门办”“帮代办”破解群众“户政业务”办事难题
“小达人”年借599册,2024年虹口区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报告出炉→
“忧居”变“优居”,探索“军地协同、军民共建”城市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