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楼宇更新:别被“商改住”带偏——新政关键在于打破功能单一性,拓展多元生态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8-18 17:28:26

近期,《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出台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允许商务楼宇兼容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的相关表述,让不少人简单解读为“商办改住宅”。然而,权威人士透露,这一理解显然偏离了政策的初衷。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表示,新政强调的是通过功能的灵活拓展与融合,盘活存量资源、完善城市配套,最终实现商务楼宇的全周期活力提升。

打开“功能融合”大门

上海此次新政的关键,在于打破商务楼宇功能的单一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定位,赋予其多元化兼容空间。

在城市主中心与副中心,政策强调强化核心功能,鼓励楼宇兼容科技创新、商业酒店、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等业态,同时,根据周边产业需求,适当增加服务公寓、人才公寓和医疗服务功能,让办公与生活服务形成联动。

地区中心区域更注重“职住平衡”,允许引入商业酒店、研发创新、医疗服务、租赁住房等,实现“工作在楼上、生活在周边”。

社区中心区域贴近居民生活,支持引入初创企业、养老托育、租赁住房等,打造共享空间和创新街区。这种“量体裁衣”的做法,使政策落地更具操作性。

很明显,租赁住房只是兼容功能之一,政策打开的是“功能融合”大门,让楼宇更贴合区域需求。

不变的底线,可变的活力

为避免市场误读,新政明确划定“三条底线”,即主体不变、产证性质不变、主体结构不变。这意味着商务楼宇即便兼容新功能,核心属性仍为商业办公,土地性质不调整,更严禁分割销售炒作。

房地产律师宋安成指出,新政鼓励的是在改变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租赁,未涉及土地性质调整,也未放开分割销售,因此,不存在鼓励投资交易的情况。这也击碎了“公寓变住宅”“身价翻倍”等不实传言。

比如,近期即将开业的苏河美欣公寓,正是新政下功能融合的生动实践。该项目由金外滩集团和申能集团下属申能能创公司合作开发、建设、运营,前身为美欣办公大楼,坐落于苏州河南岸黄金地段。改造后,它将为人才提供23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东望外滩、北靠苏河、西临人民广场、南接南京路,周边轨交环绕,交通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并非单一居住功能,而是有配套商业,成为融合居住、休闲、消费的城市活力单元。

从更大背景看,新政允许商办楼宇兼容租赁住房功能,是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的一环。今年6月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住房租赁条例》明确:国家鼓励居民家庭将自有房源用于租赁,支持企业盘活改造老旧厂房、商业办公用房、自持商品住房等用于租赁,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新政落实了这一要求,但意义更深远。它通过功能融合盘活低效、闲置商务楼宇,让这些资产重新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深层价值是推进职住一体化,打破单一商务区的潮汐式拥堵,让楼宇成为24小时运转的活力节点,减少通勤压力,带动周边消费与就业。

全周期管理守护,
聚焦楼宇与城区长远

据统计,上海现有商办建筑达2亿平方米。通过更新改造释放的空间潜力,将为重点产业提供优质载体,推动产业链与空间链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首个聚焦商务楼宇更新的专项政策,新政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15年全周期合同管理模式”。卢文曦认为,其目的是保障项目长期活力和最大化利用价值,而非短期炒作。“这是动态兼容,15年的期限既给了运营空间,也为未来优化留有余地。”他强调,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整体改造提升楼宇经济活力,涉及到消防改造、配套升级、业态规划的系统性更新,需要整体考量、统筹推进。

当然,政策落地仍需跨越消防标准适配、配套同步升级、水电收费调整等障碍,需要后续细则明确。但这场以功能升级为核心的商务楼宇更新,已为上海城市更新注入新思路,精准调整、有机融合,让存量空间持续焕发价值。

专家表示,只有从整体改造、长期运营的角度出发,才能读懂新政深意——力争让每一栋商务楼宇,都成为适配城市发展、服务市民生活的“多功能生命体”。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