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展现杨浦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和发展成效,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氛围,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区发改委、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为暖城加1℃”营商专栏,讲好暖城营商故事,挖掘“一事一品”“一街一品”“一园一品”的鲜活案例,生动呈现“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杨浦实践。 锚定打造营商环境“最暖城区”目标,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深入践行市、区营商环境8.0版方案要求,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创新实践持续擦亮服务“金字招牌”。在7月25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上,街道选送的大学路营商案例荣膺“十佳创新实践案例”殊荣。 从大学路实现“流量”到“留量”的华丽转身,到V聚场为UP主搭建的“破圈”宇宙;从河畔闲置商铺蝶变为暖心长者食堂,再到小山堂的茶香氤氲......一系列生动案例彰显了五角场街道以精细服务、融合联动和生态聚势优化营商环境的突出成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大学路:从“流量”到“留量”的典范 漫步700米大学路,烟火气与书卷香交织,创新活力与生活温度并存。这里不仅是杨浦“三区联动”理念的生动实践地,更是五角场街道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的典范区域。大学路的破圈之道,在于其以创新服务、融合发展和生态聚势为核心的独特服务模式和场景。 精细服务显温度。面对沿街外摆带来的活力与秩序难题,五角场街道没有“一禁了之”,而是联合多方力量,创新推出《大学路街区外摆位管理规范》,明确指引商户“怎么摆”。更贴心解决商户“看天吃饭”的痛点,支持加装透明风挡,优化隔断、设施与雨棚,确保了外摆位四季可用。 流量转化促增量。街道深谙融合之道,借力“三区”资源,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打造限时步行街,汇聚抖音“心动街区”、小红书“马路生活节”等90余场重磅活动,服务保障“B站毕业歌会”等活动,带动周边客单价提升55%,宾馆入住率增长超20%,成功将千万级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热潮。开街两年,限时步行街累计销售额达2.8亿元,单周客流峰值超13万人次、销售峰值也屡创新高。 创新生态聚优势。依托“1+2+X”企业服务机制、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街道精心浇灌“热带雨林”式生态。许多企业家正是被这里的环境吸引,选择将公司总部设立在大学路。例如万物新生(爱回收)、商米科技、时代天使、声网等科技企业。目前,超4500家企业在此汇聚,其中营收超5000万元企业达63家、上市企业达15家,产学研创深度融合成效显著。 V聚场:UP主“破圈”新宇宙 坐落创智天地核心的4700平方米“V聚场”,是五角场拥抱新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的耀眼地标,更是实践“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联动、构建一流生态的关键支点。 “软硬兼施”筑平台。三层空间精心布局,从一楼的“希望之花”(政务服务、资源对接)、二楼的“灵感雨林”(办公休憩社交区)到三楼的“缤纷果园”(专业直播间、工作室、发布厅),摄影棚、录音室、绿幕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持续打造“软环境”,通过“金钥匙”“串门卡”让创作者轻松链接创智天地商圈商户折扣、高校资源及行业活动,营造“边撸猫边上班,边健身边构思”的自由创作氛围。 “破圈”联动激活力。V聚场锚定打造集政策、服务、社群、资源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无缝衔接复旦智库与繁华商圈,“破圈”效应加速释放。历史、知识、生活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毗邻而居,碰撞火花。线下深度交流正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内容共创“增量”,打破领域壁垒的活力生态圈欣欣向荣。资深媒体人晏秋秋感叹:“向每位创作者学一招,眼界技能都拓宽。” 小吉浦河畔:闲置空间的暖心“变身” 五角场街道北部,小吉浦河畔一处闲置商铺,从潜在环境隐患华丽转身为“睦邻社区长者食堂-阳发饭堂”。 柔性执法化危机。网格工作站巡查发现承租方意图违规开设废品回收站,其选址紧邻河道,将对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造成影响。执法队员王国强凭借敏锐洞察和专业素养,及时制止无证施工,并化身“调解员”,搭建沟通平台,反复协调,促成双方和平解约,避免了环境风险。王国强总结:“正因为自始至终注重了执法与普法结合、服务与协助并重,才促成了区域环境安全与民生改善的共赢。” 主动服务解民忧。隐患消除后,网格工作站又敏锐捕捉该场地面积大、位置佳、租金优的优势,更了解到出租方具备餐饮经验,于是主动提议转型社区食堂。这一构想得到了街道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街道服务办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市场监管等部门高效协同,不到一个月即完成了审批备案。 民生亮点暖人心。焕新的阳发饭堂,宽敞明亮、菜品丰富、价格亲民,迅速成为周边居民特别是长者的暖心“饭桌”。它解决了北部片区“用餐难”问题,丰富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了从“问题焦点”到“暖心亮点”的蝶变。街道社区食堂增至5家,助餐服务实现再升级。从发现问题到引导转型,再到高效落地,五角场街道展现了一套完整的“事前监管+主动服务+高效协同”的组合拳。 小山堂:茶香氤氲中的营商“共治”范本 不足40平米的新中式茶饮“小山堂”在大学路迅速走红,离不开五角场街道打造的精准服务与多元共治相结合的“松弛感”土壤。 诉求驱动精准破题。开业后,“小山堂”遭遇楼上商户射灯广告造成的视觉干扰与氛围破坏。管理部门迅速响应,上门勘查协调,并以此个案为切口,全面摸排大学路40余家商户的类似问题。网格工作站联合社区、物业,创新在一楼设置统一展示区,规范二楼商户广告,既化解了“小山堂”的困扰,更系统性提升了街区整体环境品质。 “公约”引领精细服务。依据多方共识形成的《大学路街区外摆位管理规范》,清晰指引“怎么摆”。管理部门高效对接“小山堂”,从材质、色彩到风格氛围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其外摆设计既富创意又融于街区整体秩序,成为店铺空间的有机延伸,吸引顾客驻足。 协同化解邻里温度。当店铺空调外机热风影响居民通道引发投诉时,街道再次搭建沟通平台,组织业主方、物业、“小山堂”及居民代表反复协商,最终创新采用“冷风机+多方共担”的过度方案,由业主提供设备并承担移机费,物业支付电费,店员负责维护,白天持续降温,直至找到最佳移机方案。这一柔性处置,实现了商家经营与居民生活的“双满意”。小店创始人由衷感慨:“政府部门始终是小店的‘解题人’,选择大学路,我们找到了‘对的人’”。 大学路的烟火书卷、V聚场的创意火花、阳发饭堂的饭菜飘香、小山堂的茶香氤氲……五角场街道的每一天,都在呈现营商环境优化的新动态,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资料 | 五角场街道 区发改委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