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当头,考验着城市的运行,也“烤”验着基层治理的韧劲与智慧。近日,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的社区基层干部、物业经理、业委会代表和社区大管家们没有“猫”在空调房里,而是齐聚控江七村,用一场“高温下的大调研”,为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给出了新一轮的“攻坚图”和“解题策”;以党建这根“红线”,穿引物业、业委会、居民等多方力量,绣出了一幅睦邻家园的幸福画卷。
一张图、一辆车
“小”发明里有大智慧
“这辆车,以前是小区里一辆废弃车辆,现在可是我们的‘平安控七号’!” 上午9点,在控江七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捷的带领下,与会者们被一辆小巧的红色“微型消防车”吸引了。这辆由居民捐赠、居委“奇思妙想”改造的自治消防车,配备了灭火器、高压水枪,能在消防车到来前第一时间进行初期火情处置,守护居民们的生命线。
这个“变废为宝”的故事,是延吉社区治理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控江七村,这样的“微创新”随处可见。小区里655辆电瓶车,曾经“飞线充电”屡禁不止,安全隐患突出。怎么办?堵疏结合!居委干部和物业人员一起,跑遍了小区的角角落落,排摸出所有可以安装充电桩的点位,最终建成了286个充电端口,并手绘了一张“控江七村电瓶车充电点位示意图”。这张贴在每个楼栋门口的地图,不仅方便了居民,更是一张“安全告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居民的充电习惯。
一辆承载着邻里温情的自治消防车,一张充满“绣花功夫”的充电地图,这些细节的背后是延吉治理一以贯之的“民本逻辑”:问题从群众中来,办法到群众中去。街道党工委书记徐万骅说,物业治理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把居民的“急难愁盼”作为第一信号。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以来,延吉街道全面打响物业治理攻坚战,成效显著:物业管理类12345工单总数同比下降5%,小区交通纠纷警情同比下降15.38%。这些数据背后,是敦化路居民区在“美丽家园”建设中,通过“绿化+停车”复合改造新增50个车位的巧思;是长白三村业委会在党组织引领下,推动老旧消防设施检修、安装移动充电柜的担当;更是无数社工、物业人员、社区大管家们在酷暑下奔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换来安居的真实写照。
消防安全、停车治理
亮出了更实、更硬的举措
老旧小区治理,从来没有轻松的“冲锋”,只有持续的“攻坚”。面对停车难、消防安全、电动自行车管理这三块“硬骨头”,延吉街道亮出了更实、更硬的举措。
“停车难,难在资源有限,更难在管理无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晓琨在部署中强调,下一步要将停车治理与“美丽家园”、“雨污混接”改造等重大工程紧密结合,做到“一小区一方案”。通过“三证合一”清理“僵尸车”,释放一批车位;通过绿化调整、边角空间利用,新增一批车位;通过对接周边单位,探索“潮汐停车”,共享一批车位。同时,对“人肉占位”、“杂物占位”等顽疾,要联动综合执法队进行地毯式、滚动式整治,让停车规约真正“长出牙齿”。
消防安全,是底线,更是红线。“近期一些街道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教训极其深刻,我们必须警钟长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吴志梁说,针对消防安全和电动自行车管理,街道将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方面,持续加大硬件投入,完成老旧高层住宅消防设施改造收尾,推动充电桩科学选址和建设覆盖;另一方面,强化执法监管,加密夜间巡查频次,对违规停放、飞线充电“零容忍”,做到“处罚一个、警示一片”。同时,用好社区安全顾问等专业力量,创新宣传方式,让“我要安全”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这场“高温下的大调研”,不仅是一次工作部署,更是一次信心的传递。面对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只要坚持党建引领,问计于民、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路径。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