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老师下学期要换掉了,有点舍不得。”“孩子开学升初三,刚通知换班主任。”
距离开学还有不到半个月,不少家长在班级群里收到了班主任发出的“换老师”通知。
小编在某热门社交平台上输入#新学期换老师 的词条,发现家长们纷纷展开了讨论。
这类现象在学校中真的这么普遍?
中途换老师,学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如何让家长和孩子欣然接受这一变化?
……
带着这些问题,第一教育采访了几位校长和班主任,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班级群突然通知换老师了,好舍不得,怎么和学校聊,求指导!”小编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不少这类帖子,下面有家长分享了自家娃换老师的经历,也有前来支招的。
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开学升四年级,非常喜欢的数学和英语老师都要换。这位妈妈在接到通知后,没敢第一时间告诉女儿,“但她经常会用我的手机看这两位老师的朋友圈,不小心看到了聊天记录,伤心难过了很久。”
有网友安慰,“如果是孩子喜欢的老师,学习兴趣也会更高,希望能换来更好的老师吧!”
来源:小红书
小编发现,换老师的原因大都是工作内容的变动、到龄退休等,部分家长和孩子表现出强烈不舍,一些小学阶段孩子甚至难受得哭了。
但也有家长认为,换老师未必是一件坏事,孩子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学会坦然面对相聚和别离,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上海市光明中学教师刘昱东今年送走高三毕业班后,接手了一个高二班级。
暑假里,他家访了全班学生,目前已经走访了87%的家庭,“我向家长们发放了调查问卷,询问合适的时间,我计划在假期中完成百分百家访,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便于之后的管理工作。”
刘昱东家访学生
让刘昱东感到惊喜的是,家长对这位中途更换的年轻教师,还是比较信任的,这也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对于即将升入高二的学生,他在家访中有所侧重,“首先,我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从家长这里去解学生的成长轨迹,以及家庭对未来两年高中生活的目标和期待。”
通过这次交流,这位新班主任和家长详细介绍了高二高三的课程特点、学校提供的课题研究和竞赛平台、特色活动等,“家长会向我咨询新高考的选科政策和一些时间节点,我都详细做了解答,希望家校能形成合力,陪伴学生度过高中时光。”
刘昱东在家访前,特地查看了每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他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潜能,“经过一年时间,仍无法很好适应高中节奏的,可能是学习方法和思考习惯上存在问题,我会去特别关心一下。”
暑假进入倒计时,刘昱东对新班级学生提了几点小建议,除了调整作息,也要适时复习高一的内容,做好知识的衔接,学有余力的也可以预习高二教材的前几个章节。
他认为,高中生要具备阅读习惯、理解力和专注力,“不论中途更换哪位老师,同学们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错题整理和及时复盘的习惯,这对高中学习是有益处的。”
第一教育了解到,新学期换老师在各中小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所学校在人事安排上都会有所调整。
更换老师除了教师个人原因,学校还会综合考量各年段学生的学科侧重点和班级建设等方面原因。
“每学年,我们会根据各班级形成的特色和教学情况,来优化老师配置。”浦东新区华林中学校长王晓云介绍,“也有小部分班主任工作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班级管理岗位,想把重点放在教学上,对此,学校也会做出调整。”
她表示,家长不用过于担心,教师调整都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管理班级为目的,“如果有中途换老师的情况,我们会在暑假前告知家长,保证平稳过渡,新老教师之间也会做好交接工作。”
结合多年学校管理经验,王晓云一直认为,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都是不同的,“学生终将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适应不同的人和环境是一项重要能力。”
对此,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王淼表示认同,“小学5年里,孩子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接触不同的老师对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各学科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她提到,学校的实验班曾换了体育老师来当班主任,结果毕业时,该班级学生在各方面表现都是领先的。
“正因为班主任是体育老师,他对语、数、英3门主课的关注度比较均衡,不会特别偏重某一门学科。同时,体育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会保证他们每天的活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面对网络上家长对于换老师的“吐槽”,两位校长认为,这是因为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不确定新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合自家娃。
“学校看问题比家长更全面,人事安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淼表示,“我们要求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暑假中进行百分百家访,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会和家长做好前期的沟通。”
华林中学校长王晓云提到,有时,班里换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学生们会觉得,和老师有共同话题,非常喜欢,而家长则会对新教师的教学、带班经验提出质疑。
“学校招聘新教师是不可避免的,不论是学校还是区域都制定了面向新教师的培训制度,助力他们的专业成长。”王晓云希望家长能够多给予青年教师信任,“每一位老师都在提升,学校也会对他们的责任心、专业素养、沟通能力等进行考量。”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各受访者提供(除标注外)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