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由莫斯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莫艺”)原卡司演绎,莫艺艺术总监、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康斯坦丁·哈宾斯基执导的话剧《海鸥》首度来沪献演,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海鸥!”“你好!”……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俄罗斯演员时而“蹦出”字正腔圆的中文台词,给观众以惊喜,舞台与观众席也因此变得更近了。
作为契诃夫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本轮《海鸥》由权威阵容呈现、首次开启中国巡演,全国仅设三站,上海作为重要一站,并将连演三天,成为今夏的一大文化盛事。八月上海,书香满城。为进一步营造浓厚观演氛围,东艺还特别联合朵云书院戏剧店、诗歌店、思南书局推出了“俄罗斯经典文学戏剧作品”系列活动,打破了阅读与舞台的边界。
在世界戏剧的语境中,莫斯科艺术剧院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方法与传统的象征。自1898年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创办以来,莫艺以“集体创作”“贴近生活”为核心理念,塑造了20世纪现实主义舞台的基本面貌。作为剧院成功演出的第一部剧目,《海鸥》不仅见证了莫艺的诞生,也成为其艺术理想与实践方向的奠基之作。
《海鸥》于1896年首演失利后,曾令契诃夫一度放弃戏剧创作。两年后,莫艺以贴近现实生活的舞台呈现、强调人物内心真实体验的导演方式复排该剧,意外地获得巨大成功。这一演出不仅扭转了《海鸥》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戏剧史的方向。从此,这一作品成为莫艺的“剧院象征”,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真实地生活”的理念也借此正式确立。
这一被称为“斯坦尼体系”的训练体系,日后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它不仅深刻塑造了俄罗斯本土的表演传统,也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莫艺《海鸥》原班阵容来华,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回归,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回访,为当代剧场实践者带来直面表演源流的契机,承载着对契诃夫的致敬,也更是对剧场何为、演员何为、现实何为的一次深度发问。
演出前夕,“俄罗斯经典文学戏剧作品”系列活动连接剧院与书店,打造展览、讲座、打卡互动、观演一条龙的俄罗斯戏剧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戏里戏外走近俄罗斯经典文学,也走进俄罗斯戏剧的精神世界。而在8月12日,东艺特邀《海鸥》导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与同样擅长以女性视角创作的著名导演、编剧周可,做客“LuTalk·东方城市之光”,与上海观众互动,共同探讨中俄戏剧中的“她视角”。
继《海鸥》后,9月初,东艺还将迎来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呈现的两部巨制。9月3日-4日,“高分神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将重磅回归,以极具诗意的戏剧语言,融合诗歌、音乐、舞蹈,传达普希金原著的神韵;9月6日-7日,作为瓦赫坦戈夫剧院的里程碑之作,《万尼亚舅舅》将首度访华,集导演创意、表演张力、舞台美学与音乐节奏于一体,在图米纳斯的执导下,以契诃夫式的严谨与生动,揭示人类关系的隐秘本质,展现悲剧与闹剧交织的复杂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