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海派乡村新图景丨沪郊风物推荐官:张江鳜鱼游,鲜从源头来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16 09:01:31

在电波与图文间织就海派乡村的魅力新画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

早上七点,张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鳜鱼基地里,阳光透过双层玻璃温室的穹顶,在水面洒下细碎的金光。浦东张江镇农投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孙伟锋蹲在智能投料设备旁,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轻轻一点,饲料便顺着管道精准落入水中,一群寸许长的鳜鱼苗猛地蹿起,水面瞬间泛起细密的涟漪。

“你看这小家伙们,吃得比人还准时。”他笑着指向屏幕上跳动的“摄食频率”数据,“这都是智能系统算好的,多一口浪费,少一口不够。”据了解,近年来,浦东新区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苗种繁殖产业及特色水产养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浦东依据“一心两区”的规划定位,“张江种谷”已初步完成农业科创中心的产业规划细化工作。浦东正集合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校力量,共推水产种业发展项目,为种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该基地就是张江市级鳜鱼种质保护与种源基地,每年将驯化200万尾(全长5厘米)鳜鱼夏花鱼种,繁殖四大家鱼及土著鱼类达到3亿尾。

走进2400平方米的双层玻璃温室,不同于传统鱼塘,这里的地面干爽整洁,数十个养殖池整齐排列,仿佛踏入一个科技感十足的“鳜鱼幼儿园”。“智能自净流水槽养殖系统占地面积1163平方米,包括5个标准流水养殖槽,可满足120万尾大规格鳜鱼鱼种的培育需求。系统集成了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与普通池塘养鱼技术的优点,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和净化处理。”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胡庆松教授是基地的“技术顾问”,经常来基地指导。他指着槽尾的净化区介绍道,这片自净区藏着“生态密码”。

智能投料设备可根据鳜鱼的生长需求和摄食习惯,实现精准投喂,减少饲料浪费和水体污染;智能水质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溶氧量、pH值、氨氮含量等,为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视频监控与可视化平台则可实现养殖场的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好水养鲜鳜,好鳜在张江。”胡庆松说,经过系统的循环,残饵和粪便就会被彻底分解。此外,基地培育的鳜鱼品种,不仅长得快,还能吃人工饲料,解决了传统鳜鱼“只吃活鱼”的难题。

据介绍,鳜鱼作为中国经济价值最高的名贵淡水鱼之一,只吃活鱼活虾,导致鳜鱼养殖让不少养殖户望而却步。“饲料鳜鱼苗种驯化技术,听起来容易但实际难度非常大。”孙伟锋介绍,鳜鱼驯化过程中,水质的检测、水肥的培育、病害的防治都得实时关注。“我们通过反复试验,优化了驯化流程,成功突破了鳜鱼食性转换的瓶颈,使其适应人工饲料,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孙伟锋介绍道,鳜鱼新品种(饲料鳜)的产业化经营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基地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建成集亲本养殖、复壮、繁殖,苗种孵化、驯化和大规格鱼种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循环养殖基地,总面积约102亩,将通过保护鳜鱼种质资源、推动水产种业创新、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文:刘晴晓

图:刘晴晓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