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抗战中的松江儿女 | 松江费家:将家族血脉融入民族命运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8-15 17:54:24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唤醒国魂、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松江儿女在各条战线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弹火纷飞的前线,有前仆后继的牺牲;在日军铁蹄下的松江,有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变幻莫测的外交舞台,有倾其所能的援助;在战略大后方的西南,有蓝缕开疆的悲壮;在街头、报刊、课堂、书斋,有激情的演说、艰苦的研究、文化的传承。他们是军人、是文人、是学者、是工程师、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打败日本侵略者,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洒在了九峰三泖、中华大地,铸就了松江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

区委党史研究室微信公众号“云间青史”特设“抗战中的松江儿女”专栏,聚焦“统一战线”“各界抗争”“外交风云”“国防建设”“文化救国”5个主题开展连载,重温、再现松江儿女的铁血抗战,缅怀、致敬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费家是松江的大户人家,费恺(原名费渠华)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抗日战争期间,面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费恺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这场伟大斗争中。

费家大宅(现费骅宅)位于中山西路258号,始建于清末民初

费恺在浙江大学就学期间,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她跟随汪海粟等共产党人前往丽水。一九三八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费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过丽水、遂昌、缙云、青田和龙泉等地县委委员和工作委员会主席等职务。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费恺参加了战时政治工作队,经常到丽阳门外畲族居住村庄工作,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党支部,和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一时期,浙江地区的进步报刊杂志、抗战戏剧运动等蓬勃发展。她和战友们活跃在城市和农村,通过大量宣传工作,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皖南事变后,浙江地下党被破坏,费恺将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寄养在一户农妇家,孤身前往上海避险。

费恺(1918—1987)

费恺的二姐是费龙华,一九三六年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一开始,她和很多女青年一起,到医院护理抗日伤兵。此后,她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于一九三七年与几位青年人千里迢迢赶赴延安,改名田文,考入陕北公学第八期。她强烈要求到前线抗日,组织安排她在中央党校学习。一九三八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十一月被派往新四军服务团到华中直接参加抗战。以后一直在新四军六师谭震林和一师粟裕领导下的华中抗日根据地苏中、苏南等地区工作,担任过民运科长、县委妇女部长等职务,经常协同根据地群众和区大队的家属行动,不怕困难,勇敢果断。

费龙华(1915—1981)

费恺的四妹费枚华,跟随丈夫骆何民参加共产党的文化工作和抗日工作。骆何民是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中学时即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到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先后任长沙《国民日报》编辑和《开明日报》总编辑,积极从事抗日宣传。

骆何民(1914—1948)

骆何民长期在上海和南京等地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与费枚华结婚后,也多次在费家落脚。费家家人都理解他们的身份和工作的特殊性,给予了很多帮助。

在抗日战争中,包括费恺在内的费家好儿女和他们的亲属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贡献了青春和力量,甚至生命。

资料:云间青史

编辑: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