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8月13日《文汇报》第14版:论苑
彭勃教授团队的新作《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的新探索》是近年来观察和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超大城市中生长逻辑的难得读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人民民主在路上”的窗口。
该书浓郁的“现实气息”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从现场出发,贴近实践,使读者能“看得见现场、闻得到烟火气”。
该书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分析框架。作者在对上海经验的深度剖析中,逐步提出“民主嵌入治理流程”的理解视角。这一视角尤其关注民主如何实质性地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议题设置、方案生成、资源配置与结果监督等全过程中,构建起“民意生成-协商转化-治理行动-制度反哺”的分析路径。对超大城市如何突破科层治理惯性,实现群众有序参与、政府高效回应之间的动态平衡,提供了有理论洞见的观察坐标。
可贵的一点在于,该书将重心落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上。譬如通过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社区协商平台”“滨江人民建议征集网络”等机制的描写,解释背后蕴含的治理逻辑与民主含义。这样,理论不再悬浮于现实之上,而成为深入解读地方实践的“分析工具”。
语言表达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不同于一些传统理论著作的“高冷范”,该书语言活泼、风格朴实,案例细节丰富、情境感强烈,不乏“好读”与“能读”的亲和力。在“工作语言”与“学术语言”之间,作者实现了自如切换,既有政策一线的实操感,又不乏社会科学的理论气息。
全书展现出作者团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前瞻眼光。无论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功能的深度评估,还是对协商机制有效性与政策响应机制的持续优化,以及对“技术赋能民主”的思考,书中都体现出“身处城市场景,胸怀全球坐标”的学术气质。该书用扎实案例展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逻辑,也从更长远视角提出问题:“全过程嵌入”的制度如何持续运行?其制度稳定性与政治文化养成如何互构?在全球治理语境中,中国经验能否成为一种可理解的公共叙事?
综上,这是一部兼具理论探索与现实洞察的作品。
(张树平,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