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儿童玩水后感染‘食脑虫’”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食脑虫”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食脑虫”真的会“吃”大脑吗?今天,小萱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食脑虫”究竟是什么?
“食脑虫”是指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原虫(Naegleria fowleri),它是一种致病性单细胞生物,广泛存在于温暖淡水环境(如湖泊、河流、温泉)及土壤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棘阿米巴原虫、双核匀变虫。
其主要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这是一种罕见但致死率超过95%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因该虫可侵入脑组织并破坏神经细胞,故得名“食脑虫”。
“食脑虫”如何入侵人体?
阿米巴原虫主要通过鼻腔黏膜侵入人体。
当人们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潜水或进行其他水上活动时,含有阿米巴的水可能进入鼻腔。虫体随后沿嗅神经迁移至脑部,引发严重的炎症和脑组织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饮用受污染的水不会导致感染,因为胃酸能杀死虫体,不会通过消化道、皮肤接触或人际传播。
感染“食脑虫”有哪些症状?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潜伏期通常为 2-15 天(平均 5-7 天),可分为三个阶段:
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剧烈、持续性)、发热(38-40℃)、鼻塞、咽痛,伴全身不适、乏力。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凸显:剧烈头痛加重、呕吐(喷射性)、颈部僵硬(脑膜刺激征)、畏光、烦躁;
神经功能异常:嗅觉 / 味觉异常(因嗅神经受损)、抽搐、肢体麻木或无力、意识模糊。
快速进展为昏迷、癫痫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最终因脑水肿、脑疝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仅 3-7 天。
如何预防“食脑虫”感染
个人防护
远离不干净的水:尽量不在卫生状况不佳的野外水体游泳(如野外池塘、温泉),尤其是避免潜水、跳水,减少鼻腔进水风险。
做好卫生防护:必须进入自然水体作业时,一定要佩戴鼻塞,减少鼻腔进水;家用自来水冲洗鼻腔时,需确保水源安全(如煮沸后冷却),避免直接使用未经处理的井水、河水。
早发现,早识别:在野外游泳、玩水后,如果出现急性高热、剧烈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接触史,协助早期诊断。
环境管理
公共泳池、水上游乐设施需定期消毒(保持适当氯浓度,pH值7.2-7.8),抑制阿米巴繁殖;野外水体(尤其夏季)避免作为饮用水或直接接触鼻腔的水源。
“食脑虫”感染虽罕见,但需警惕其 “急、重、死” 特点,重点通过切断鼻腔接触途径预防,一旦疑似感染,需立即结合病史启动病原学检测和针对性治疗。
虽然“食脑虫”感染听起来可怕,但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在我国,这属于罕见事件,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金文婷 审核:高晓东
点击“阅读原文”
瘦身人士必看!这种热门饮食方式会加速衰老,缩短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