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闪闪新农人丨王黎娜:在农村寻求广阔发展空间,“扁豆姑娘”干劲足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14 14:29:08

清晨五点的浦东泥城镇,晨露未晞。紫红色的青扁豆花在薄雾中悄然绽放,农户们灵巧的手指在藤蔓间翻飞,一颗颗形似猫耳的扁豆被轻轻摘下。

“我们的青扁豆要赶在露水消散前完成采摘,这样才能锁住最新鲜的滋味。”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掌门人”王黎娜边说边检查着刚运来的扁豆。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扁豆姑娘”的85后,已带领合作社创下华东市场70%、上海市场90%的惊人占有率。

她就是扁豆姑娘

青扁豆,这个炒制后会由紫转碧的特色蔬菜,承载着王黎娜最温暖的童年记忆。“小时候跟着父母凌晨五点收扁豆,天还蒙蒙亮。”抚摸着饱满的豆荚,王黎娜回忆道。2010年,当看到父亲王红刚为扁豆事业熬白的双鬓,这位银行白领毅然辞职回乡,接过了沉甸甸的“扁豆接力棒”。

“青扁豆种植3~5年,土壤的氮肥就会过多,病虫害也会叠加,于是我们就考虑水旱轮作的办法改良土壤。”跟随父母种植青扁豆和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农学硕士的经历让王黎娜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王黎娜说,大棚设计的时候就是可以种水稻的,水泥柱比较高,而且这些步道都是排灌水设施,不影响大棚钢结构。

“外部环境调整好了,种子也要‘焕新’出发。”王黎娜深知,好品种,是种得好的根基。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王黎娜团队培育的“红刚三代”青扁豆正在显微镜下展示着基因密码。这项让产量提升7%、产期延长三个月的育种和技术突破,是她科技兴农的冰山一角。

王黎娜在基地展示了令人称奇的“扁豆魔法”:水旱轮作的大棚里,扁豆与草莓演绎着“红绿二重奏”;套种的小番茄和水果黄瓜正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千家万户。“15元一斤的番茄供不应求!”王黎娜笑着揭开智能温控系统的面纱。“青扁豆与水稻轮作、青扁豆和草莓套种等科研项目,既提升了土壤肥力,又增加了产量,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王黎娜说,这样做既能增加农民种植的丰富性,又能实现提前采收,一举多得。

除了在品种上积极探索外,在红刚青扁豆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征程上,王黎娜进行了不少尝试。

过去,合作社都是过秤付款,收购的场面热闹又混乱,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影响整个收购进程。两年的银行工作经历,让王黎娜决心用现代管理模式来解决这个难题。

开设农资配送仓库、搭建农产品结算中心、设立农产品检测室……一批农产品服务窗口在合作社生根发芽。现金结算、周期多元的“农产品结算中心”,不仅让种植户积极性变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也都有提升;开在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检测室,牢牢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一体化农资配送仓库,让田间管理变得有条不紊。但,合作社的经营,也并非永远顺风顺水。作为年轻的当家人,合作社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都需要王黎娜来面对和解决。其中,最为棘手的是前几年突发的菌核病导致露天种植的青扁豆大面积死亡的难题。

2015年的夏天,是合作社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正值青扁豆大规模上市的旺季,受连续阴雨天的影响,一种未知病菌突然侵袭了青扁豆种植生产区,大量的青扁豆接连死亡。“种植了20多年青扁豆的爸爸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除了为歉收感到揪心,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和无措。”在各方努力下,合作社最终明确了这种病菌——扁豆菌核病。“这就是扁豆界的传染病,特别是在低温梅雨季节,风传播、人传播、雨传播,扩散速度惊人。”提及多年前的场景,王黎娜依旧心有余悸。

菌核病集中在露天种植的扁豆上,而大棚里的扁豆躲过一劫。团队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避雨。现在,基地里自动喷淋系统与遮阳网构筑起立体防线,更创新出“一年双茬”种植模式,缩短采收周期。“以前是一年种一茬,现在按传统时间收掉一茬,七八月的时候再种一茬,从种子种下去到采收只需50天,不仅缩短了周期,而且头茬的品质更好。”看着藤上开满紫的、白的花,猫耳朵一般的扁豆一点点长大变红的时候,王黎娜感觉,城市发展和留住乡愁,从来并行不悖。

扁豆的文艺复兴

为助力扁豆事业高质量发展,王黎娜专门去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农学硕士学位,研究风景园林。

在王黎娜的创意工坊,扁豆盆景正绽放着蝴蝶兰般的优雅。“扁豆花会吸引蝴蝶来驻足。”她轻轻转动一盆试验品介绍道。扁豆开花时长出一串串紫色或白色的花,形状和蝴蝶兰类似,有点清香,不时会引来蝴蝶;养在阳台上平时可以观赏,果实成熟了,三个盆景摘下的青扁豆还可以炒成一碗菜呢。现在,王黎娜组织培育出的扁豆盆景已经试销市场。与此同时,两条深加工生产流水线已在红刚青扁豆生产基地铺设到位,并已通过少量试制。

王黎娜介绍说,目前深加工扁豆已有两款新品,即扁豆干与扁豆丝,系脱水产品,看着说明书拌一拌或炒一炒便能吃,且较新鲜扁豆口味更佳,吃到嘴里也没豆腥味。“鲜扁豆比较嫩和糯,而切丝的扁豆干吃起来比较筋道有嚼劲,有着与鲜扁豆完全不同的风味。”谈起深加工,王黎娜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要让扁豆从菜篮子走进零食筐!”

如今,行走在泥城镇,“扁豆楼”“扁豆车”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目前,王红刚、王黎娜父女领衔的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青扁豆规模化生产基地。以泥城为中心,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动7000多农户实现亩产万元,产业链辐射7个镇。王黎娜的手机相册里,满是农户新房上梁的喜庆画面。“父亲常说,一家人好不算好,一个大家庭好才算好。”这位年产值2亿元的合作社掌舵人,正在规划扁豆主题乡村旅游的新蓝图。

“成功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对社会奉献什么。”这是“扁豆大王”王红刚的座右铭,现在也成了女儿王黎娜的信条。在王黎娜眼中,“三农”是一份富有情怀的事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小个体都发展起来了,国家就能日益富强”。

2017年,31岁的王黎娜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她作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建设者代表参加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我幸运地遇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王黎娜说,能以一颗小扁豆致富一方百姓,是她的幸运和幸福;而把“小扁豆做成大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将乡村振兴落在实处,则将是她不懈的追求。

“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图景。”王黎娜说,她小时候,不管读书还是安家,很多人往惠南镇去,现在,泥城镇也慢慢成为别人向往的地方。

现在,青扁豆不仅能卖到长三角地区,也在与科研院校合作扁豆智能化种植项目。如何让城乡融合发展得更有活力?王黎娜常常琢磨,怎么立足特色让城里人爱上乡村?据介绍,合作社开发了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如采摘、研学等,市场反响热烈。

暮色中的扁豆大棚亮起星星点点的补光灯,宛如一片璀璨的星空。这位新时代的“扁豆姑娘”,正用科技与情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芬芳故事。

文:许怡彬

文:刘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