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媒体聚焦 | 以技术与仁心温暖万千家庭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5-08-12 19:02:39

健康“零”距离,服务暖人心。8月7日下午,来自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25位专家汇聚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涉及口腔、普外、皮肤等18个临床专科,满足当地群众多元化的问诊需求。其中,不仅有上海市援疆医疗队员,还有在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巴楚县人民医院及昆仑人民医院挂职的上海援疆医生。此次义诊是第三届沪疆医学大会系列惠民活动的重要一环。这场学术盛会邀请300余位医疗专家,通过院士论坛、专科分论坛等,畅谈两地共建及医学发展大计。

今年是上海市新一轮对口援疆15周年,也是喀什二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10周年。上海市援疆前指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孟庆源介绍,15年来上海累计实施卫生健康援疆项目271个,助推喀什地区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分别降低46.3%和64.3%,人均期望寿命增加1.4岁。CMI值(病例组合指数)数据显示,喀什二院在全疆29家三级综合医院的排名,从2022年第16名上升到目前第4名。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喀什二院的成绩连跃两级。从“创三甲”到“强三甲”,沪喀携手共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和“医者仁心”。

在第三届沪疆医学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共同签署《医疗卫生援疆沪喀合作备忘录》

以院包科,刷新全球纪录

在第三届沪疆医学大会的喀什现场,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潘家骅主任通过5G远程机器人,对喀什二院的病人进行手术并实时转播,仁济医院副院长薛蔚教授同步讲解每个操作细节。“以远程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突破了距离、人才、时空等限制,将进一步促进东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补充现有援疆模式,提升医院诊疗能力。”上海市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尉华说。

陈尉华为喀什六中高三学生做生涯规划讲座

2024年5月,借助5G网络高速率、低延迟的特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与喀什二院心内科团队携手,实施远程泛血管介入机器人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打开了“患者在喀、术者在沪”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自此,这类超远程手术的“全球首例”纪录不断被刷新:2024年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罗清泉教授与喀什二院胸外科团队携手,实施远程机器人辅助肺部肿瘤根治手术;2025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陶磊教授携手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实施远程机器人辅助喉肿瘤微创切除手术;2025年5月,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顾晔副主任携手喀什二院团队,实施远程气管镜机器人手术。

本届沪疆医学大会集结了上海市第十一批第一期“组团式”医疗援疆队员。时隔9个月再次返喀,中山医院心内科医生陈庆兴有些“近乡情更怯”:“援疆不仅是付出和奉献,更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学生,收获很大。”在喀什二院,陈庆兴累计完成500余例射频消融手术,个人手术量超过以往整个南疆地区年手术量的两倍。在手术台上,他与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专家、喀什二院心内科主任庞暘完成了工作交接——共同为一名老年患者进行新型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在中山医院“以院包科”的长期帮扶下,喀什二院成立了南疆最大的心律失常治疗中心、国家标准版房颤中心,基本实现心脏介入诊治不出“喀”。

无独有偶,在喀什二院心胸外科,第十一批第一期援疆专家朱家全与第二期援疆专家张俊文,也通过携手实施喀什地区首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手术,在手术台上高效完成工作交接。他俩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俊文两度援疆,他说:“心胸外科发展很快,2018年科室只有5名医生,现在已经有16名医生,人员配比较合理。”在朱家全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张俊文带领团队接续奋斗,心胸外科于2024年成功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

张俊文与科室同仁定期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

A型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之王”,犹如体内隐藏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手术难度高,动辄超过8个小时。“今年5月,两地医生轮流主刀4台手术,手术室里整整3天没熄过灯。”张俊文回忆说。在麻醉科、体外循环团队、手术室护理团队等多科室的紧密协作下,喀什二院建立起南疆地区主动脉夹层急救转诊网络,开通绿色通道,覆盖喀什、和田、克州和阿克苏地区,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生命。

充分利用“组团式”制度优势,持续深化“以院包科”,喀什二院与瑞金、中山、华山、仁济等9家上海市级医院共建沪喀临床医学中心,推动喀什地区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医疗援疆集中资源建设特色学科群,突破关键技术,目前已初步建成心脏、消化和神经学科群。其中,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学科群的成员包括普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妇产科、泌尿外科、麻醉手术中心和中医科等专家,涵盖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外科手术、器官功能保护、围术期管理、全身治疗、姑息治疗、预后随访、中医药调理等综合治疗,将喀什二院的消化道肿瘤诊治能力和全程化管理水平提升至疆内一流水平。

人才强院,共筑健康防线

张志愿、范先群、夏强、周良辅、戴尅戎、葛均波、王红阳、贾伟平等8位院士及毛颖、周行涛、房静远、马雄、王旭东等126名来自上海各医学领域的专家先后赴喀指导、交流,对接医院实际需求,在喀什二院成立了各种形式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名医工作室,在科研课题攻关、医学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上海大后方的鼎力支持下,沪喀两地医疗团队通力合作,2023年4月以来,喀什二院门急诊量、出院人次、手术人数、四级手术量分别增长73%、103%、195%、223%,各项指标均创新高。

喀什二院副院长吴少峰主刀实施了新疆首例儿童气膀胱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让9岁患儿在术后第二天就下地活动;骨科副主任成伟男带领运动医学团队,实施了我国西北地区首例自体腓骨长肌腱“扎根式”肩袖重建术;消化内科主任龚帅实施了南疆首例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查,可放大千倍的“光学活检”显著提升了早癌筛查的精准度;口腔诊疗中心主任刘凯主刀,为一位左侧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高难度切除及面部修复再造手术……这些代表上海先进诊疗技术的“首例”和“首次”,都是一场场“师带徒”的生动示教。

通过“一带一、一带X”,“传帮带”作用持续发挥。援疆专家带领同事们定期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科室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经过努力,当地医生对临床技术的掌握率从35%提升至60%。”陈尉华透露,他们已基本掌握A型主动脉夹层、脑动脉取栓、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消化内镜ERCP等关键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

通过实施“跟班制度”,第十一批医疗援疆已组织6名当地学员来上海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将“师带徒”模式拓展为“徒带徒”的良性循环。喀什二院心胸外科的排日迪古丽·努尔麦麦提已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修近半年,今年8月底将学成回疆。“上海老师非常热情,我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对从业4年的她而言,这次跟班学习的机会难能可贵,除了既定的支气管内镜和重症监护室等培训内容,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心脏超声的基本操作。

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是医疗援疆的工作重点之一,第十一批医疗援疆队员共带教了93名临床学员和23名管理学员,通过实施“头雁效应、土壤改良、种子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发展储备人才。2024年,喀什二院累计发表论文128篇,其中指导当地医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SCI文章18篇,获批自治区“天山英才”等各类人才培养项目6个,实现喀什二院“零的突破”。2024年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国家线)首考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喀什地区5家三甲医院的主要管理层,都出自喀什二院。医院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才呈现回流趋势——2024年引进首个全日制985高校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医师占比在医师招录中首次比例过半,吸引外院中高级职称人员十余名。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