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夏日绿叶菜的安全守护:上海如何破解特色小宗作物用药难题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8-12 18:16:15

夏日的上海菜市场里,一把把鲜嫩的茼蒿带着露水,一捆捆空心菜翠色欲滴,这是上海市民餐桌上最常见的“时令鲜”。可炒可涮的茼蒿唇齿留香,空心菜搭配蒜泥或腐乳,咸香脆嫩——不过,这些看似寻常的绿叶菜,背后却藏着一个关乎千万人餐桌安全的难题:作为典型的特色小宗作物,它们长期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困境,而解决这一难题,正是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海市特色小宗作物安全绿色用药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核心使命。

餐桌背后的隐忧:

小宗作物的“用药困局”

“茼蒿的霜霉病、空心菜的甜菜夜蛾,都是夏季高发的病虫害。”在青浦区某蔬菜种植基地,有着二十多年种植经验的菜农王师傅坦言,“以前没登记药,只能凭经验用其他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心里没底——用量少了怕治不住,多了又怕农残超标。”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项目组工作人员、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科赵莉表示,作为小宗作物的典型代表,茼蒿、空心菜与上海市民常吃的米苋、菠菜、油麦菜等绿叶菜一样,因种植面积小而散、用药需求少,企业对于研发和登记农药的积极性不高。数据显示,上海年种植小宗作物达40余万亩次,但像生菜菌核病、苋菜霜霉病、扁豆豆荚螟等常见病虫害,长期处于“无登记农药可用”状态。而《农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农药使用必须严格遵循标签范围,违规用药不仅面临法律风险,还直接关乎农产品质量安全。

“小宗作物用药短缺是世界性难题。”赵莉介绍道,美国的IR-4项目,在过去50余年来提供了大量田间和实验室的农药残留数据,有力支撑了美国小宗作物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和用药登记工作;2003年加拿大政府专门设立有害生物管理中心,为300余个小宗作物的农药登记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我国起步较晚,近十年随着小宗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无药可用”与“滥用药”的矛盾日益突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绿叶菜占蔬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破解这一难题更显迫切。

绿色农业的必答题:

从“有药可用”到“安全用好”

上海正致力于走出一条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2025年上海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提出,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定量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供给,绿色食品占比达到33%。这一目标的背后,是对小宗作物安全用药的硬性要求——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法、合规地科学使用农药,没有合规农药,绿色农业就成了无源之水。

“上海要走‘产品绿色、环境友好’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必须先解决用药‘卡脖子’问题。”赵莉表示,上海地处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病虫害更易滋生,而绿叶菜生长周期短,最快30天即可采收,若超范围违规用药,风险更大。2019—2020年地产蔬菜风险监测显示,啶虫脒、茚虫威等推荐农药检出率偏高,正是“可选药少、抗性上升”导致的连锁反应。

更严峻的是害虫抗性问题。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小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达232倍,对茚虫威抗性甚至超过1000倍;黄曲条跳甲因成虫、幼虫分别危害地上地下部分,传统药剂难以根治,已成为绿叶菜种植的“顽疾”。“害虫抗性一旦形成,不仅药效骤降,还会迫使农户加大用量,陷入恶性循环。”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特色小宗作物安全绿色用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应运而生。项目以《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为标尺,聚焦青菜、生菜、苋菜、蕹菜、扁豆、芦笋、桃等代表性作物,通过筛选研发高效低毒药剂、研究残留降解规律、制定安全使用规程,构建从“药剂筛选”到“科学用药”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破局之路:

技术创新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

“在项目中,我们成功创制了新农药环丙氟虫胺的两个环境友好型制剂,目前两个产品都已通过新农药登记评审,有望在年内投产上市。”赵莉表示,这是项目的核心成果之一。通过系统开展“药剂筛选—安全性试验—残留研究—风险评估”全流程工作,项目还获得17个农药产品在青菜、桃等作物上针对黄曲条跳甲、根肿病等病虫害的扩作登记,有效缓解了小宗作物“用药短缺”问题;完成了18种农药在青菜等10种特色小宗作物上的用药技术研究,编制了涵盖青菜、生菜等7种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获得19个农药产品在10种小宗作物上的降解半衰期、安全间隔期数据,制定了相应的最大残留限量值。

近日在上海浦信蔬果专业合作社,290亩空心菜、鸡毛菜和米苋长势喜人。作为本次项目的示范基地,负责人张陈文尝到了“甜头”:“空心菜最适合高温天种植,以前发生病虫害没法控制,现在有了这个‘法宝’,蔬菜产量提升了,品质也更好,对接电商平台更加有底气。”张陈文表示,该项目切实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尤其是基地的生菜种植,一年从400亩次增加到500亩次,效果显著。

“我们不仅要‘有药可用’,更要‘安全用好’。”赵莉强调,技术规程中,从施药时间、剂量到间隔期都做出明确规定,让农民“按图索骥”就能科学用药。

不止于上海:

小作物里的大民生

从餐桌到田间,从试验数据到产业升级,这个聚焦小宗作物的项目,承载着远超其规模的意义。

对市民而言,它意味着夏日餐桌上的绿叶菜将更安全——每一口鲜嫩背后,都有科学的残留检测和风险评估兜底;对农民而言,它破解了“想用好药却无药可用”的困境,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让合规用药从“负担”变成“保障”;对农业产业而言,它推动农药行业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型,环丙氟虫胺新制剂的研发,正是破解“六多六少”产业矛盾的生动实践。

小宗作物不小,它关乎大民生、大农业。上海的探索不仅为都市绿色农业提供了“用药样本”,更将为全国155种特色小宗作物的安全种植提供经验。

当鸡毛菜、茼蒿、空心菜、扁豆再次端上餐桌,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夏日的滋味,更是一座超大城市对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的深刻践行。

文:曹佳慧

图:袁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