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洪西记忆:以历史联结浸润时代新风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8-12 15:35:14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

——《奉贤报》编辑部

乡村振兴,事关国运,也是作家们当仁不让的奔赴所在,更是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点上,我们深入乡村,走向农家,近距离地看一看,聊一聊,写一写。这些汇集的采风作品,既是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也是乡村发展的探询思考。

——奉贤区作家协会

晨雾还未散尽,一排排自行车整整齐齐地停放在奉城镇洪西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前的空地上。广场中正在举行“悦动贤城”奉贤区全民健身运动“荟”暨一起去村游“Eye”奉城“骑”遇记的开幕仪式。仪式中我了解到,这次骑行是沿着4.5公里的乡村赛道展开,其间共有3个打卡点,分别设在洪炉、乐田Soho和洪客厅。经介绍,洪西村是龙华烈士李主一的出生地及故居所在地,奉城镇在村域内打造“洪炉”场馆,其理念取自烈士李主一的诗节选“布置洪炉铸少年,年年春夏诵和弦”。得知这个信息,我心里多了分兴致:这个打卡点一定要去瞧瞧。

我走在进村的柏油路上,路的两边是成片水稻田。田里已蓄满了水,经过沉淀,水面平静如镜,清晰地映出天空中飘动的云絮和远处电线杆的斜影。几只白鹭立于水中,细长的脖子一伸一缩,啄食着水田里的虫儿。远处有几个农人蹲在田边,正在捆扎收割下来的油菜。前行三四百米距离,向左一转,一排新修的村民楼沿路铺开。欧式风情小洋楼,身披米白色的石材外衣。正门两侧矗立的罗马柱,守护着上方弧形阳台,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院子很大,足以轻松满足一辆小汽车停放需求。有位老伯,修补着捕虾用的地笼。

一阵响亮的汽车喇叭声骤然响起,紧接着,一群骑行者鱼贯而出,沿着精心规划好的骑行路线竞相角逐。我看了眼地图,骑行队要绕着村外大路进村。在第一个打卡点洪客厅有个集市,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休憩点。而我所处的位置正是一条近路,沿路笔直向前,穿过一座桥,就能到达打卡点。桥是混凝土筑成,横跨洪庙港。让我颇有些意外的是,河水清澈透明,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摇曳。偶见几尾小鱼儿穿梭其间,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桥的西端,矗立一座颇为别致的现代化建筑。其设计灵感似乎源自远航的船只,以两层结构模拟出船头的流线型姿态。整栋建筑被透明的玻璃幕墙包裹着,模糊了室内外界限,既保持了明亮通透,也让自然风光得以无缝融入。我简略参观了一下,二楼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书舍,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等待着渴望知识的访客。而一楼,则转换为一个小型的咖啡厅,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咖啡、话家常,享受着乡村独有的惬意。

我捧着刚买的咖啡过了桥,下了一段斜坡,便到了洪客厅前的集市。集市不大,由两排摊位组成。中间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大约二十来米长。虽然我是抄了近路,可已有不少骑行者在此小憩。他们或坐花坛边,或靠着自行车,与同行骑友分享着骑行途中所见的风光趣事。

摊位上售卖的商品种类颇为丰富。有的骑行者会购买一杯奶茶或者一瓶能量饮料,以此来补充体力,为接下来的骑行做着准备。对于这样的乡村集市,售卖有机农产品的摊位前总是相当热闹的。蔬菜和鲜花是刚刚采摘下来的,大竹筐子里的水果也是个头最大最饱满的,这些都是本地村民们用心种植的成果。有摊主切了自家的西瓜、香瓜免费给人品尝,我也小小尝了一块,很甜。有些骑行者与摊主们交谈,询问着蔬菜、花卉的种植方法,以及如何保持水果的甜度口感,摊主们也是毫不吝啬,将自己的“诀窍”一一告诉了那些骑行者。

而在集市的另一端,非遗木刻的表演尤为引人注目。一位年纪颇大的摊主,手中握着刻刀,在木板上细细雕琢。摊位上整齐摆放着雕刻好的作品,既有传统图案,如十二生肖、花鸟鱼虫,也有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设计,如一些抽象图案、卡通形象等。

此时,一对母女正驻足在木雕摊位前,女孩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蓝色骑行衫,扎着可爱的马尾辫,眼睛紧盯着摊主的手,脸上写满了好奇。她拉着母亲的手,指着那些精美的木雕,似乎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见状,微笑着抚摸着女孩的头,翻弄摊位前的介绍手册,为女孩详解了非遗木刻的历史。

引人注意的是,摊位旁还坐着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他也在专注地雕刻着。手法虽显得有些生疏,劲头却十分认真。女孩不时转过头,看着这个近乎同龄的学生,眼里闪出向往之色。她轻轻拉动母亲的衣角,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母亲会意,搀着女孩问摊主,能否让女孩尝试一下。摊主欣然同意,他耐心地指导女孩如何握刀、如何刻画线条。在摊主的指导下,女孩小心翼翼地雕刻着,动作虽笨拙,但那份专注令人感动。

此时,已有不少骑行者陆续上路,他们拐出集市沿着大路继续骑行,前往下一个打卡点。由于之前看过地图,我对如何再次抄近路去往洪炉打卡点十分清楚。所以只用了不到10分钟,便已走近洪炉。

洪炉的建筑轮廓与桥边那座相似,却裹着不同的外衣。深蓝色玻璃幕墙覆盖整个立面,它并非透明,倒像是浸透墨汁的宣纸,将馆内景象与外界温柔地隔开。洪炉外有一块草坪,四周支着数块白板,板上用记号笔出了许多近代革命历史类的连线题,若有人能够全部答对,可以在打卡时获赠一份小礼品。不少骑得快的人已经赶到,他们围着白板,思考着题目的答案。

我推开大门,步入洪炉。相较于外面的喧嚣,屋内弥漫着一股宁静幽远的气息。李主一,1892年出生于奉城洪西一地主家庭,家庭氛围开放且重视教育。虽生活舒适,但他未沉溺于安逸。他目睹国家危难,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求学期间,他不断接触新思想,为日后赴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而后五四运动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火种。他广泛阅读进步报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真理。1925年,在共产党员林钧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之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用行动来改变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1926年,他回到家乡,筹组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届县党部,任执行委员。他利用这一身份作掩护,广泛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盐民和渔民开展各种斗争。要改变国家的命运,必须唤醒民智,而教育,正是那把开启民智的钥匙。李主一在家乡创办了竞成小学。他强调平等教育,让贫苦的农民子弟也能走进教室,接受知识的洗礼。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李主一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与刘晓等同志一起创办私立曙光初级中学,以此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曙光中学在李主一等人的精心筹办下,不仅成为知识的殿堂,更成为革命的熔炉。他们在“红角”秘密珍藏《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激发师生和群众的革命热情。

在此,成立了曙光中学特别支部、中共奉贤县委员会、中共浦东县委员会。这里从一所普通的学校,成长为奉贤乃至全浦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在曙光中学特别支部,李主一等人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和农民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壮大了奉贤地区党的组织,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1928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奉贤地区革命力量的镇压,曙光中学被查封。在营救被捕同志的过程中,李主一不幸被捕。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保护党的同志。当他的妻子来探监时,李主一说:“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你不要哭泣,不要为我多花钱。要替我在曙光中学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这块田里,坟墓旁立一块碑,碑上题‘死得其所’四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1928年6月21日,李主一同志牺牲于龙华狱中,年仅37岁。

站在洪炉外,我望着那片写满历史痕迹的白板,心中涌动的情感久久不能平息。骑行者们陆续打完了卡,他们的谈笑声与我的沉思交织在一起。我走向那些白板,凝视着上面每一道连线题,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考验,更是对过往历史的一次回望。我尝试着连线,虽然答案并非完全准确,但这份参与感让我觉得自己与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联系。

回程路过村口稻田时,我又遇见了那对母女。女孩问母亲:“妈妈,田里为什么只有水?”母亲回答:“水能养土,泥土吸饱了养分,秧苗才能长得结实。”女孩追问:“我还能再来吗?”风卷走了母亲的回答,我回头时,只看见白鹭掠过水面,爪尖划碎了云影。

采访手记

马春亮,1983年出生于上海。现为奉贤区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百家争鸣杯诗词大赛三等奖、庄行镇第八届原创诗歌写作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接到采写洪西村的任务时,我心里挺轻松的。我住得不远,奉城镇的这个村子,名字我听过,但具体了解不多。想着既然是采访,去了总能找到东西写。

可真要动笔了,才发现麻烦。洪西村有什么特别值得写的?它过去什么样?有什么故事?我脑子里空空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光写眼前看到的零零碎碎,太单薄了。怎么才能把它的根儿找出来,把过去和现在串起来?这成了我最想弄清楚的事情。

我有点没头绪,就给村里的蔡书记打了个电话。蔡书记听了我的想法,说:“别急,过几天正好有个骑行活动在我们这里办。你要不那天来看看?人多,也热闹,兴许能感受点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蔡书记又加了一句:“革命烈士李主一的故居就在我们村里,你有兴趣,可以参观一下。”我一听,觉得是个好机会,就定下了采访的日子。

活动当天一早,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停满了自行车。发令声一响,骑手们就冲上了赛道。我没跟大部队,自己沿着进村的柏油小路走。

路两边是刚灌了水的水稻田,水面像镜子,映着天。白鹭在水里找虫子,远处农人在捆油菜。路边新建的小洋楼挺漂亮。

我抄近路去打卡点“洪客厅”。那是座玻璃船型房子。过了桥,下个小坡,就到了它前面的小集市。

集市上,骑手们在休息。最吸引我的是个非遗木刻摊:摊主老人专注刻着,旁边一个戴红领巾的学生也在学。一个穿蓝骑行衫的小女孩眼巴巴看着,她妈妈问了问,摊主就笑着教她握刀。小女孩学得很认真,样子让人心里一暖。

离开集市,到了“洪炉”。深蓝玻璃外墙让它格外安静。墙上的介绍和陈列的旧物,讲着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站在安静的馆里,心里沉甸甸的。

回程又经过那片水田。早上那对母女还在。小女孩问:“妈妈,田里为什么只有水?”

妈妈轻声答:“水能养土,泥土吸饱养分,秧苗才能长得结实。”

我站在田埂上,忽然明白了这次采访的意义。那平静的水面下,藏着李主一的故事,默默滋养着土地。

那天的热闹骑行、洪客厅的书咖、小女孩学木刻的眼神、新盖的小楼,这些结实的“秧苗”,正是从这片被历史浸润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洪西村的好,在于它记得自己的根。过去和现在,就这样连在了一起。

撰稿:马春亮
责任编辑:陆建国
实习生:刘姝含
编辑:陆嘉俊

•end•

往期精彩回顾

  • 当年台下“小不点”,今日讲台当老师!奉贤这场“暑期变形记”暖哭!丨“贤少年”的快乐专“暑”

  • 秋天的第一口甜,何必远方?金汇的“糖包子”甜到心坎里

  • 上海自主品牌赛事全新升级!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9月开赛

  • 98%出租率的“抢租”密码!奉发未来・临港社区凭什么成为青年人的“理想家”?

  • 《子夜》第二轮抢票开启!来沈家花园一起沉浸式“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