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申工社 > 文章详情

热搜!员工一个月加班近160小时被通报表扬!媒体锐评:先谈合法,再谈“敬业”!

转自:申工社 2025-08-12 15:34:39

近日,

有人在社交平台贴出了

一则《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

榜一员工单月加班近160小时

引发关注!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加班时长最高近160小时

公司:并非强制加班

发帖人表示,这是朋友工作的电商公司发布的7月加班通报表扬红名单,其中,最高加班时长达到159.96小时,最低也有68.41小时,在通报表扬的末尾,该电商号召全体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8月7日,该电商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并非强制加班,主要看自身工作情况,运营岗位相对比较忙碌,所以会比其他岗位的加班情况更多,其称:“如果是申请加班会有加班费,自己主动加班没有申请的话,是没有加班费的,但具体情况还要问财务。”

那么,

公司以通报表扬形式宣扬超长加班,

是否涉嫌诱导员工过度加班?

若员工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可通过哪些法律途径维权?

来看看律师怎么说↓

律师解读:

涉嫌侵犯劳动者休息权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郭政律师对该事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

如果如此长时间加班是公司安排的,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安排加班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般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且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

因特殊原因(如紧急抢修、完成紧急生产任务等)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若超出上述时长,属于违法、超时加班。

因此公司安排超过法律规定的加班均属违法。如被认定违法加班,则用人单位可能面临劳动监察部门的警告、罚款(每人100元至500元);另,劳动者可向单位主张支付加班费(工作日1.5倍、休息日2倍、法定节假日3倍),并有权在单位拒不支付加班工资的情形下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经济补偿

对于主动加班和申请加班,在法律上有何不同?

主动加班即劳动者未经公司规章制度或实际运营过程中规定的正式审批流程,自行延长工作时间。若无证据证明加班是用人单位安排或认可,用人单位可能不支付加班费经审批的加班,用人单位需依法支付加班费或安排调休。

区分主动加班与申请加班,有助于明确用人单位的管理责任和劳动者的权益边界。

申请加班需审批可避免用人单位随意安排超时加班;

主动加班且主张加班费需举证,避免劳动者滥用权利。若主动加班是因用人单位未履行审批义务(如主管确认加班事实),或劳动者有证据证明加班是工作必需,法院亦可能支持加班费诉求。

若员工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哪些法律途径维权?

若员工认为因加班导致自身休息权益受到侵害,首先可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要求纠正违法侵权行为(如调整工时、补休等);也可向本单位或所在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会申请调解

其次,仲裁是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劳动者一般需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之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但涉及主张加班费等劳动报酬的,适用特殊时效,可在离职之日起1年内提出。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未经仲裁的劳动争议,法院一般不予受理。

另外,劳动者可向所在地区劳动监察机构举报,要求依法处理。

媒体评论

央视网:

先谈合法,再谈“敬业”

这种“以加班为荣耀”的经营理念,很容易制造恶性循环,让职场竞争内卷化愈演愈烈,让很多劳动者被迫陷入“过劳”困境,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各行各业都掀起“反内卷”浪潮的当下,像这家公司这样宣扬过度加班、无视法律底线的经营理念,显得刻板落后,格格不入。反内卷不是反对奋斗,而是反对以健康为代价、视权益为儿戏的“伪奋斗”。监管部门需对“变相强制加班”“克扣加班费”等行为亮剑,劳动者也应增强维权意识,不要轻易地被焦虑和竞争心态所绑架,要清醒有力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业更应该明白,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与管理效能,而不是对员工时间和精力无止境地榨取,当劳动回归创造价值的本质,我们才能谈及真正的“敬业”与“荣耀”

工人日报:

遏制畸形加班文化

打造健康职场生态

客观而言,加班当然可以有,加多少、怎么加,法律上都有明确规定,真正引起人们不适的、让人反感和厌恶的,是过度、病态的加班,是“加班光荣、不加班可耻”的畸形加班文化,是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对员工进行道德绑架,以及诸如“领导下班我才下班,别人加班我也加班”等“表演式加班”的情况。

向畸形加班文化说“不”,期待更多企业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依法依规用工,以更人性化的价值理念、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打造职场生态——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能将员工身心健康和职业获得感作为一笔重要财富,理直气壮表扬“加班多多益善”的事情或许会越来越少。说到底,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才是员工期待的“嘉奖”。

综合整理自央视网、法制日报、九派新闻、工人日报等

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