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的《浪浪山小妖怪》
大家都看了吧!
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它说道:
“这些疙瘩里,都是毒!”
这话并非它为求活命而随口编造的
—— 它皮肤上的那些疙瘩,
确实藏着剧毒。
“癞蛤蟆” 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大多指的是中华蟾蜍。蟾蜍皮肤粗糙,布满大小不一的疙瘩,这是它们与青蛙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在蟾蜍的耳后和皮肤腺体中,储存着一种乳白色的毒液,其核心成分包括蟾蜍毒素和肾上腺素类似物。这些毒素一旦释放便会造成致命打击,蟾蜍毒素会抑制心肌细胞的钠钾泵,引发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肾上腺素类似物则会导致血压骤升,甚至引发抽搐和昏迷。误食蟾蜍的人,通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死亡,且目前尚无特效解药。
此外,如果直接接触蟾蜍,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不适,甚至引发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若其毒液不慎进入眼睛,还会导致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问题,严重时可能造成失明。因此,在遇到蟾蜍时,千万不要随意触摸。
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蟾蜍是极具药用价值的动物药材,其多个部位均可入药,干蟾皮、蟾舌、蟾肝、蟾胆均有明确药用记载。其中最常见的蟾酥,就是取蟾蜍分泌的白色黏液,经特殊加工制成的,它是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经典中成药的核心成分。
但是,利用蟾蜍入药要求极高。蟾蜍的药用价值完全建立在科学加工的基础上,其毒性成分需通过特定工艺去除或控制剂量。
现实中却存在诸多危险的民间用法,有人坚信食用蟾蜍能 “清热解毒”,将活蟾剥皮后剁碎煮汤;有偏方称蟾蜍皮晒干研磨敷贴可治恶疮;甚至有人直接用新鲜蟾蜍泡酒,声称能治疗癌症。这些做法实则是在拿生命冒险,万万不可尝试!
生态圈的 “六边形战士”
蟾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据悉,成体蟾蜍每晚可消灭害虫数量达自身体重的三倍,年捕食量最高可达数万只。其蝌蚪则以藻类、水生昆虫幼虫为食,能抑制水体中蚊虫幼虫的繁殖,间接减少疟疾、登革热等虫媒疾病的传播风险。这种天然的控害能力可降低农田农药使用量,减少化学污染,助力生态农业发展。
蟾蜍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优秀的“生态指示物种”。它们的皮肤裸露且具有渗透性,水体、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易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或畸形率升高。因此,蟾蜍的生存状态可直观反映环境质量,为生态保护提供预警信号。
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蟾蜍既是捕食者也是猎物。其幼体蝌蚪是鱼类、水鸟的食物来源,成体则是蛇类、猛禽、小型哺乳动物的猎物,通过能量流动将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传递给更高营养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它们的排泄物富含氮、磷等元素,可作为植物的天然肥料。死亡后的残体经分解者分解,将养分回归土壤和水体,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汪星人”为什么沉迷舔蟾蜍?
在澳大利亚,不少狗狗迷上了舔甘蔗蟾蜍。甘蔗蟾蜍的耳后和脊背有毒腺,会分泌含“5 - 甲氧基 - 二甲基色胺” 和 “蟾毒色胺” 的毒液。这类毒液能穿透血脑屏障,仅几毫克就会让人或动物产生强烈的迷幻感,其中前者的迷幻强度是人工合成二甲基色胺的10倍。
舔过蟾蜍的狗,会眼神涣散、翻着白眼,不停地旋转、跳跃,还会异常兴奋地追逐幻觉中的蝴蝶或昆虫。这种“舔蟾蜍” 的行为如同吸毒,会引发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牙龈红肿、口水直流、全身痉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致命。
国内也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家狗狗咬过蟾蜍后,出现了口吐白沫的反应。所以,铲屎官们一定要照看好身边的“汪星人”,避免它们接触蟾蜍。
在电影的最后,
双狗洞的二当家认为自己是喝了
煮蛤蟆精的那口“汤",
才获得了“不死”之身,
你觉得呢?
作者:四月
参考文献:
[1]兰梦, 吴淇, 刘玲, 吕金朋, 张辉.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两栖纲药用动物养殖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22, 24 (09): 1646-1650.
[2]宣雄智, 黄小洋, 朱文婷. 浅析蟾蜍的药用价值与养殖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 (02): 110-113.
[3]咸振飞, 瞿康山, 程俊, 殷李焱, 李娇, 张志强. 基于中华蟾蜍的生态习性采集蟾酥和蟾衣的技术[J]. 水产养殖, 2016, 37 (05): 16-18.
[4]李冰. 澳洲有群犬界“瘾君子”:舔蟾蜍上瘾 戒毒所也阻止不了它们复吸[J]. 中国工作犬业, 2018, (04): 64-66.
[5]董雯靖, 邢少杰, 杨芳. 蟾蜍毒素中毒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成功抢救案例及文献分析[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7, 9 (02): 108-110.
[6]王琪峰. 汪星人也迷嗑药 动物世界“毒”门绝技大咖秀[J]. 环境与生活, 2018, (Z1):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