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百年昌平路的街角,一场跨越代际的治理对话正在发生。随着一群00后、10后们走进江宁路街道昌平综合网格,深入了解并参与综合网格的工作,与职能部门思想碰撞,携手讨论社区治理难题,“宁好•少年创变者”网格治理体验官项目正式按下青春启动键。
该项目是由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与昌平综合网格联合策划并开展的,通过构建“认知-体验-创变”三级成长体系,让市一中学、七一中学、彭浦中学的15位学子走出课本,在派出所的接警台前触摸社区安全脉搏,在市场所的“明厨亮灶”监控屏里探寻民生温度,在城管队员的柔性执法现场感悟治理智慧。同时,也让他们以新生代视角为基层治理注入鲜活能量,更让“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理念,在年轻血脉中生根发芽。
沉浸式体验:原来社区治理藏着这么多学问
这群“少年创变者”用脚步丈量社区:
来自派出所的周警官详细介绍了派出所的工作职责,少年们通过真实案例了解“110接警流程”,发现“调解邻里纠纷比破案更需要智慧”。
在市场监管所,少年们跟着执法人员了解“明厨亮灶”工程,看到了自己学校的后厨;学会用“望闻问切”识别问题产品。
在城运中心,少年们亲眼见证城管队员如何用“柔性执法”化解占道经营矛盾;通过互动问答,解开了心中对“城管”这一职业积压多年的困惑。
他们还穿上“昌平街区志愿者”橙马甲,共同参与了昌平路志愿服务日活动。
模拟网格党建联席会议:10后给社区治理开“药方”
在带着问题参与各项实践,并通过交流了解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执法边界后,同学们针对综合网格抛出的议题,进行了模拟讨论。
当这群年轻人坐在会议桌前,讨论的全是“接地气”的民生问题。
“老旧商住楼发生电梯困人事件,如何预防?”同学们围绕老旧电梯如何平衡日常维护突发应急,合理使用维修基金推进设备更新,“三驾马车”形成治理合力等方面各抒己见。
“”某菜店和行人发生冲突,是为了什么?”同学们聚焦菜店的实际需求,与周边居民对环境改善的渴望,对如何构建“疏堵结合”的长效机制,如何激励商户自律等问题表达了看法。
“小林同学的自行车去哪儿了?”同学们关注到商圈非机动车停放乱象,对如何管好非机动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会议讨论了小林自行车丢失的原因。首先,商场北侧机动车数量远高于北侧,这是南北两侧机动车停放不均的问题。因此,建议在北侧建立禁停区,或者派遣人员直接站在北侧停车区,或者单独找出一块靠近商场的地方,用于非机动车或机动车的停放处。
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有些部门的职能自己也了解得不多,参与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对身边事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过带着具体问题去实践,感觉社区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和社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从体验到改变:青春力量正在萌芽
当“少年创变者”郑重其事地开会提建议时,职能部门的导师们都认真记录了他们的建议,并适时地给出了点评和回应。
这场青春与治理的对话,不仅让00后和10后们理解了“社区不是别人的事”,让职能部门看到:年轻的眼睛里,藏着社区治理的未来答案。也让所有人看到,每个参与者都是社区治理的“细胞单元”,每份青春创意都可能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资料来自:江宁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