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服务全覆盖!记者从区绿化市容局获悉,为落实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和建设城市儿童友好空间的重要任务,经过自2023年起的持续改造,目前静安区全区含移动厕所在内的126座环卫公厕已完成升级,正式从“基础功能型”向“全龄友好型”转变。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这项作为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及静安区打造“环卫管理示范区”的重要举措,让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在如厕中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从细微处见关怀:设施升级筑牢“全龄友好”基石
公厕虽小,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更直接关系着“一老一小”的日常安全。静安区严格对标《上海市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标准》(2024年版),将关怀融入每一处细节改造。
适老改造,守护“稳稳的幸福”:
脚下更稳:改造无障碍坡道、铺设防滑地砖、加装通行扶手,让老人每一步都走得安心。
如厕更安:厕间标配安全扶手与紧急求助按钮,成为长者如厕时的“守护者”。
选择更优:对于有条件的公厕,将高位小便池改为落地小便池、蹲便间改为坐便间,保证每个公厕至少配备一个马桶,洗手台低部预留空间,方便轮椅贴近。
适幼改造,呵护“成长的安心”:
安全无虞:为了避免儿童磕碰受伤,转角贴上防撞贴,清晰标识时刻提醒,为孩子圈出安全地带。
专属天地:第三卫生间配备儿童座椅、托婴板、儿童专用小马桶和小便斗,适合儿童高度的低位洗手台盆,让小手也能轻松自理。
双垫设计:“成人+儿童”双坐垫圈,解决家庭如厕的尴尬。
破常规解民忧:动态施工,以民生需求为导向
改造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但居民“方便”之事不能停。区绿化市容局没有选择“一封了之”的常规简单做法,而是直面难题,创新推出“边使用边改造”的动态施工方案,通过分区分段滚动作业,保障居民日常如厕需求。
北京西路1220弄80号
改造前
改造后
蒙古路189号
改造前
改造后
天目西路638号
改造前
改造后
一组组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无声诉说着从陈旧不便到焕新友好的蝶变,硬件的提升的背后更是服务理念的升华。
“螺丝壳里做道场”:移动公厕的特色升级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里,如何让每一处公共设施都释放最大效能?
移动公厕,因其灵活机动、服务场景多元,是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面对其空间有限的先天约束,静安区秉持“轻便安全、功能集成”原则,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巧思进行升级。老成都北路沪青路移动公厕点位,便是这种“小而美、精而全”理念的生动体现:其中一个蹲便间被改为坐便间,拆除台阶、安装扶手、增设儿童座椅。此外,考虑到移动公厕空间相对较小,区绿化市容局因地制宜,将洗手池集成到马桶上,节约空间。
区绿化市容局表示,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是硬件设施的升级,也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通过三年持续努力,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每一位市民,无论年龄、身体状况,都能得到城市的尊重与关怀。静安区将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全龄友好”理念向更多公共空间延伸,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卓越城区。
(资料来源:区绿化市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