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启动,让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进入高校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交流经验。上海大学作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高校,在这十年间,依托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PACC”)的平台,探索出一条创新性非遗保护路径:以“地方重塑”为指导理念,通过“活态传承、活性发展、活力再现”的模式,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助力地方文化发展。独特的研培理念也受到了媒体们的关注和报道。
149所院校,1400余期研培班,5.1万人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受训;各省区市200余所院校参与,受益人群超20万人次……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自2015年破土而出,如今已走过十个年头。
在上海,10年间先后有9所高校参与这一研培计划。它们以青春的视角与活力,探寻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非遗研培“上海模式”,让古老技艺在时代脉搏中焕发“青春”光彩。
蜕变
从“守艺人”到“乡建者”
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取得了哪些成绩?6月13日,一个主题为“非遗正青春”的成果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集中展示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教师和学员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回顾和系统呈现研培计划实施十年的经验成效。
竹丝扣瓷茶具
其中,乡村振兴主题展区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担任策展人。在他看来,这是非遗研培“上海模式”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羌绣源于羌族民族服饰,装饰性强、色彩明快,图案多呈几何状。我们的挑花和纳花最有特色。”90后羌族刺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居悦在家乡四川阿坝州理县创办了羌绣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创业过程中,“羌绣如何真正活起来”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她。2015年,她参加了上大的非遗研培,首次系统接触设计思维与品牌理念。这让她意识到,非遗不仅要传承,更要转化发展。到去年为止,她已经带动了当地300多名藏羌妇女深度参与羌族刺绣保护传承。
90后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2022年成立非遗工坊后,吸纳了当地108名村民就业,还为3000多人提供灵活就业。她将传统的竹编图案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新推出竹编水杯、茶具、手提包等工艺品,工坊年收入约2000万元。“这都离不开与高校的合作。”杨昌芹说。2017年,她走进上海大学非遗研培课堂,在这里学习产品设计、电商运营、品牌策略等先进理念,再带回家乡,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两位年轻传承人的成长,背后是上大十年“走出去、沉下去、扎下去”的探索。位于宝山的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一楼,宛如一个陈列馆:可爱的毛绒布老虎拖鞋、精美的竹编灯、色彩艳丽的绒绣手袋等,都是上大非遗研培班学员们的作品。二楼专设的工作室,是创意的孵化器。这里诞生的“样品”,回到乡村后,会变成销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产品。
作为全国首批参与高校,上大以上海美术学院与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迄今已承办了39期非遗研培班,培训了全国10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校不仅传授“怎么做”,更致力于“怎么活”“如何变”的时代命题。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乡村振兴最好的载体。”金江波说。实践中,上大将非遗研培从教学拓展为产业孵化平台。数据显示,参与上大研培的传承人返乡后,平均带动就业数十人,部分项目年产值突破百万元。目前,学校在全国设立12个非遗工作站和实践基地,构建起高校与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长效机制。
憨态可掬的毛绒布老虎拖鞋
当传承人从“守艺人”蜕变为“乡建者”,当高校从“象牙塔”转型为“创新场”,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中涅槃重生,古老村落于生态觉醒中焕发新生。
此文发表在《青年报》
2025年6月23日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已走过十年的非遗研培计划,未来十年,又将如何前行?记者了解到,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海这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数字化赋能的新方式,非遗研培“上海模式”或将展现出新的生态图景。
新生
以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
“数字时代,虚拟设计和数字化赋能,不仅是非遗保护的利器,更为设计的当代表达开辟新维度。”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徐玥表示。学院也在数字化方面作了各种尝试,在学院举办的“数字传承·文化共融”创新论坛上,东华大学与科技企业合作,将实体服饰高清数字化后,上演了一场震撼的“虚实共生”时装秀。徐玥表示,未来的非遗研培中,东华还将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帮助传承人掌握更先进的“武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表达了同样的看法:“非遗若不拥抱数字世界,尤其像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门类,生命力将日渐萎缩。”他认为,AI技术能帮助传承人突破个体创造力极限,比如自动生成新纹样、探索新编法、创造新造型等。“没有AI赋能,非遗不可能真正走向未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大学也在非遗研培计划中充分实践“非遗+数字科技、非遗+AI、非遗+信息可视化、非遗+可穿戴技术”等交叉融合模式。
转化
以创造力激发非遗活力
上海大学已在非遗研培计划中深耕10年,在金江波看来,未来十年,高校在非遗研培领域的核心使命就是着力提升非遗的传承力、创造力与传播力。
“非遗就是IP,它需要被全人类去利用、转换和创造出崭新的成果。”他向记者表示,“非遗要想生生不息,就要全面激发它的创造力,为各行各业服务。”正如李子柒的文化传播、《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很多流行文化和热点,都离不开非遗元素的介入。
金江波表示,推进中国非遗保护在世界的传播,是讲好中国文化自信故事的重要载体。他介绍,上海大学团队也正持续在“一带一路”、联合国总部等国际重要的外交舞台上,展现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的创新成果。今年年底,上大将在联合国总部策划展出“东方传统工艺当代美学大展”,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创新实践。“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多对话,多交流。”他说。
此文发表在《中国文化报》
2025年7月1日
《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 王彬
赤水竹编保温杯订单不断,“90后”戏曲演员“起范儿”登台,“00后”学生将苏绣与家居设计结合……这些鲜活场景,都源于一项持续十年的行动——研培计划。近日,跟随研培计划主题传播活动,记者走访了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多地的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和非遗传承人。每至一处,都领略到研培计划成果之丰硕。
拓展视野,中国非遗“潮”向世界
十年深耕,研培计划的作用明显,见证的不仅是传承人的成长,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是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也为全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其中,高校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更是文明的传递者。
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一条长廊和一个展示厅微缩了十年的研培历程。“十年间,我们通过参与研培计划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者,培养出一支关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非遗学术研究团队,并将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贯通于教育和国际传播,浇灌大学生成长。”上海大学非遗研培计划负责人金江波表示,非遗传承人经过“开放式、发酵式”课程和创作课程的培训后,进入产品的孵化阶段,再进行展示输出。非遗传播阶段通过现场展览展示以及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有效宣传,提高传承人和创新产品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为其走向国际化、高端定制化和走进当代大众生活铺设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将研培成果展示与城市会展结合,许多学员的作品由此走上国际舞台。
此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
2025年7月4日
记者 李怡蒙 蒋肖斌
跨界创新,繁荣共生
何谓“跨界”?从表面上看,是材料的相互交叠、技艺的相互交织;从深层次看,还必须有思维层面的跨界。于是从事不同技艺的学员被聚集、混合在一起参加研培,他们组成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商议、提出创作方案,一起完成作品。
上海大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非遗跨界创新”的教学和研发模式,研培计划打造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不同民族的传承人共通的平台,广西、四川、湖南、新疆、江苏等地的传承人齐聚一堂,还有国外艺术家来校与传承人交流。
左手牵设计师和品牌,右手牵传承人,上海大学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迄今承办了39期非遗研培班,对25个省(区、市)的1000余名传承人进行培训;研培学员与学院师生、设计师、设计机构、品牌企业合作,共同孵化创作非遗创新作品1200余件,涉及生活家居、时尚服饰、科技家电等领域。
非遗出海,文明互鉴
十年研培路,四海非遗情。上海大学持续推动非遗出海,持续深化非遗国际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组织多场国际巡展与跨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策划了包括"文明互鉴·和美共生:东方传统工艺当代美术展国际巡展"、"与世界文明对话:'一带一路'国际手工艺展"、"魅力中国·乡村振兴——非洲黑人文明博物馆中国首展"、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在内的大型海外交流活动。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非遗的国际化表达与学术对话,展现中国非遗魅力。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逄继青
责编:吴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