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周刊·叶子有约》
有幸邀请到的嘉宾是
奉贤区南桥镇党委委员 黄静
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主任 何冰
奉贤区南桥镇南桥源社区党委书记 胡花
左起:胡花 何冰 黄静 叶子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有一座城以“敬奉贤人”为名,将崇德尚贤的品格刻入血脉。这里,人贤、家和、城美。
作为奉贤区好家风培育工作的起源地,南桥镇的“好地方·好家风”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从金家人“离村不离树”的守护,到杨王村民门楣上永不褪色的家训牌,再到南桥源街巷里的百家宴,南桥人用最朴素的情怀注解“家”的意义——它是血缘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共情。
“南桥是个好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家”的故事,“敬贤”二字化作万家灯火里的温暖日常,在时代长卷上书写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续章。
让我们跟随三位耕耘者的足迹,去触摸南桥家风跳动的脉搏,聆听一座城与千万家的深情对话。
牡丹不语,家风有声
/黄静
南桥镇是奉贤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五个新城之一的奉贤新城的核心承载区,还是奉贤最早的“全国文明镇”和“国家卫生镇”。
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意蕴深厚的“奉贤”二字吸引。但很多人不知道,“敬奉贤人”说的并不是“敬-奉贤人”,而是“敬奉-贤人”。敬贤、崇贤、尚贤的传统是奉贤人深入骨子里的基因,在南桥尤其如此。
在南桥,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孩子的记忆中都有跟爸爸妈妈逛古华公园,在元宝凳上或南塘第一桥前拍全家福,在百联吃饭,在图书馆参加活动的记忆。南桥人爱家,重视家,深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家的模样有时是亲子间的快乐时光,有时也可以是世代的传承与守护。
奉贤区南桥镇党委委员 黄静
“家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是一代代人用行动写就的诗篇。”黄静说,她常向人讲起金家人与牡丹的故事。
吴塘村有一株近500岁的牡丹,被称为“江南第一牡丹”,在2025世界牡丹大会上围绕这株牡丹的故事所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获得了金牡丹奖。
关于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大书画家董其昌(华亭人氏)在赴任礼部尚书之前,得知同窗好友金学文的新居落成,于是手书“瑞旭堂”三字匾额,连同两株牡丹一起赠送好友,贺其乔迁之喜。从此,牡丹作为一段文坛佳话的见证被金家人视若珍宝,世代守护,至今已经是第22代人了。即使因为拆迁,22代守护人金书林老先生已搬离老宅,但他仍坚持“离村不离树”,隔三差五就会回村去照顾牡丹。因为这份长达40余年的执着,2023年他荣登了中国好人榜。
22代并不是结束。金家的第24代孙媳纪文琴是位人民教师,她把牡丹的故事带到课堂上,开设了牡丹刻纸、牡丹刺绣等课程。她还活跃在各类宣讲舞台上,给大家讲述金家人与牡丹的故事。
此外,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粉妆楼——海上古牡丹的故事》也即将出版。南桥本地的文化志愿者团队正在创作广播剧、影视剧、双语纪录片,希望南桥人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的品格能够走出奉贤,走出上海,走向全世界。
关于家的故事就这样代代流传,渗透进南桥的一砖一瓦间。
一户姓曹的人家,5代人守护170多年历史的“江南第一梅”;江海村的模范丈夫徐南舟,40多年照顾患病的妻子……
南桥人不仅身体力行着美好的家风,还致力于让它走向街巷融入城市,感染更多的人。在这里,“诗词中的家风”诵读会流淌着古韵,“好地方·好家风”分享会激荡着热情,“好地方·好故事”主题宣讲赛涌动着暖意。
在镇党委的牵头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参与到社会的基层治理当中,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获得了切实的幸福感。
正阳社区的莱茵之恋小区居民开辟了睦邻花园,居民自愿认养小区里的绿化带,把小区打扮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园。枇杷园里7年前种下的枇杷树都长成了大树,当年种树的孩子们也从牙牙学语长成了小初学生。
光明村组建了能工巧匠团,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达人义务为大家疏通下水道,维修电路,理发,修补衣物。提供的服务都可以转化成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物业维修、课程等服务。
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镇党委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多格合一”,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全镇成立了6个综合网格,探索推行双街长的治理服务模式——由网格员担任街面长,友好商户担任店面长。
在黄静担任网格长的第三网格里,望园居委推出了“社区合伙人”项目,邀请各领域的人才和热心公益的服务机构成为合伙人,以市场价1/4的公益价为居民开设围棋、瑜伽、爵士舞等课程。“那真是非常火爆,一位难求啊!”黄静骄傲地说。
好家风好社风好民风已经成为南桥镇基层社区治理的一把金钥匙,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书香家庭、海上最美家庭、区级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不断涌现。
家训为灯,照亮乡野
/何冰
走进杨王村,所有人都会被家家户户挂在门口的家训牌吸引。牌子上镌刻着门牌号码、“党员之家”(如果家中有党员),还有一条醒目的家训。文句有的文雅,有的粗简,但在杨王村党委书记、主任何冰看来,“家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但要真正做到,并且传承下去。”他说。
2005年,三个村子合并组成新的杨王村,由于原先各村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很不平衡,如何使三个村尽快融合,村民们尽快融入新的大家庭,成为急需解决的难事。
千头万绪之下,“写家训、晒家风”成了破局之策。
2006年,杨王村党委开始动员村民写家训,晒家风,并开展星级文明户的评选。
评选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户主有没有自觉践行家风家训,同时教育家中子女代代相承。评选由村民代表统一打分,公开公正。这就在村民之间构成了无形的压力。
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主任何冰
“为什么他家是5颗星,我家只有3颗星?村民会问。”何冰说,“然后就会思考自己差在哪里,要怎么改进。”
自觉践行好家风的标杆人物自然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村民黄国兴为了照顾重病的岳父母,在老两口房门外的小床上一睡便是五十年。白天喂饭、擦身、帮忙洗漱,夜里一有动静就要起身。人家问他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只说“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人。”
黄国兴家是村里的五星户,他的家训牌上写着“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寥寥几个字,却有千钧之重。
村委会工作人员侯凤娟,是远嫁过来的媳妇。她的家训是:“刻苦磨练成强人,身经百战无难事”,看着就很特别,背后的故事更特别。
2013年,侯凤娟的婆婆腰椎间盘突出差点瘫痪。
2017年,丈夫因肺癌去世,同年公公又出车祸导致伤残,失去了劳动能力。侯凤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没有放弃这个家,不仅尽心尽责照顾好公婆,还教育女儿好好孝敬爷爷奶奶。公婆早已把她当成了亲生女儿,她也成了村里人交口称赞的好媳妇好母亲。
苦难会摧毁一个家,也能将人淬炼成钢。而家风就是炼钢的三昧真火。
随着村子的动迁,许多村民搬去了奉贤新城。但在村委会看来,只要根在村里就还是村里人。好家风好家训的工作借此从杨王村走出去,走向了城市和社区,得到更长久的传承和更广泛的弘扬。
正如何书记所说,“家风不是写在牌子上的字,而是刻进骨肉里的钢印,走到哪儿跟到哪儿。”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经是全国文明村、百强村,还是中国幸福村,村子的地标建筑塔楼上挂满了国家级别的荣誉。这一切都离不开好家风好家训的长期熏陶和带动作用。
烟火人间,陌邻成眷
胡花
南桥镇是城镇集合之地。南桥源社区位于中心腹地,是老南桥人都熟悉的老城区。这里商业丰富,人流密集,是奉贤人品味烟火气、逛吃购物的不二之选。
街区内有“小个专”沿街店铺近1700家,居民16000多人。社区党委始终秉持着“四海一家亲”的理念,推行网格化管理和多格合一的服务,促进区域内的商家和居民资源共享,共荣发展。
社区里的贤者能人被发动起来。退休教师化身宣讲员,设计师美化各个角落,沿街的书画培训学校逢年过节会为居民送上创意作品,爱心店铺也会参加公益集市,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
社区各居委也根据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习惯、商业资源禀赋,以及新兴领域人群的特征开展各式各样的“一家亲”活动。
中街居委去年搞了一场百家宴。居民和商户端出各自的拿手菜,边吃边聊家常,像一家人一样。
席间,胡花书记注意到,有一位经营烤鸭的的商户在各桌间穿梭,时时引来一阵欢笑声。询问了解后,老板娘乐呵呵地说:“平常这些街坊邻居一直来光顾我的小店,今天见到了就格外亲切,像是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
从“陌邻”到“睦邻”,从社区到家园,背后还有社区党委搭建的各种平台,让企业、商户都来参与社区共建。
与社区党建共建的一家企业为运河居委的袖珍奶奶改造了一间爱心厕所,根据老人的身形量身定制厕所设施,大大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其它一些商户也经常在年节时为老年人们送上长寿面和蛋糕。像这样的爱心商户在辖区内比比皆是。
奉贤区南桥镇南桥源社区党委书记 胡花
“好地方的标志就是我们是一家人。”胡书记说,“社区治理,就是要把‘你家我家’变成‘咱们家’。”
在她的心里,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居民,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奉贤人,来到社区和街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成为这个家的一份子。
去年年底,“志在南桥”积分平台正式推出,越来越多生活、工作在奉贤的人士加入到南桥大家庭的建设之中,践行文明的约定。而在“美丽南桥”微信公众号里,还有更多关于家的温馨故事。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南桥镇将家风传承融入城市建设,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南桥这个大家庭的建设中,让“家”超越血缘的边界,汇成了精神的长河。
夏日的晚风里,新城区的霓虹映照着古牡丹的婀娜,奉贤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上海之南”,而是用文明与温情筑起的精神之城。
左起:胡花 何冰 黄静 叶子
来源:话匣子
编辑:何海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