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20年,蹚出来一条甜蜜生活路丨融媒观察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7-04 23:15:44

2025年6月29日,上海静安区彭一小区锣鼓喧天。这个拥有2110户居民、曾被称为上海“旧改最难啃硬骨头”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正式启动回搬。居民们期盼多年的“回家梦”终于成真。这一刻,也标志着彭浦新村街道历时20年的成片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工作圆满收官。

没有现成模式,缺乏政策依据,面对体量庞大、情况极其复杂的改造对象(涉及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小区),彭浦新村街道以“敢行敢试”的勇气,踏上了一条“拓荒路”。20年间,一任接着一任推,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累计4907户居民彻底告别非成套住宅,迎来“甜的生活、宜居的未来”。支撑他们一路走来的核心动力,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讲奉献”的精神。

再大的困难,都怕敢于想办法的人

2005年3月,彭五小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探索。彼时,彭浦新村——这个始建于1958年的上海早期工人新村,深陷“厨房卫生间排队用”的窘境。一套房多户合用厨卫的格局,让曾经引以为豪的“新村”生活变得憋屈不堪。“独用厨卫、阳台晒太阳”,成了几代居民最朴素也最迫切的期盼。

旧改之路,荆棘密布。政策依据难寻、方案设计难定、审批协调难通、动员签约难做、搬迁过渡难安、回搬迁选房难平、矛盾调处难解、领导决策难下……每一个环节都是“硬骨头”。

彭一小区堪称“难中之最”:2110户居民,282种原始奇葩房型,面积从7.2平方米到115平方米不等,壁橱、杂间归属复杂,改造设计被团队直呼“天花板级难度”。群众工作更是千头万绪,不少居民将家庭内部矛盾、生活困难与旧改签约捆绑,远超工作范畴。工作人员挨骂,甚至被打的情况时有发生。

街道旧改办主任须炳荣20年写下10多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痛点难点和居民诉求,更记下了党员干部为破局想出的种种“金点子”。

20年来,面对群众矛盾,彭浦新村提炼出党员带头法、邻里劝说法、关键人物突破法、见缝插针法、排除干扰法、帮助关心法、朋友关系法、单位联系法等“群众工作八法”,将复杂细腻的基层工作系统化、工具化。在各种办法下,困难迎刃而解,彭五、彭七、彭三一期通过住房外“贴扩建”“加层扩建”,“加”出厨房、卫生间;彭三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和彭一先后采用“拆多层建多层”“拆多层建高层”,让非成套住宅成为历史。

“四个特别”精神20年生动实践,

蹚出一条甜蜜路

彭浦新村街道20年旧改工作始终是一条“从0到1”的拓荒路。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创新。怎么拆、怎么建、怎么安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用20年蹚出一条行得通的路。”回顾整个历程,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满是感慨,这20年,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讲奉献”精神生动实践的20年。

“辛苦自己一阵子,幸福老百姓一辈子”是街道党员干部的口头禅。旧改团队常年超负荷运转,笔记本磨破、楼梯踏遍是常态。即使在基层选举、经济招商、电梯加装等多重任务叠加下,旧改步伐也从未停歇,团队曾连续作战两个多月,每天工作至深夜。

面对居民的误解、抱怨甚至过激行为,党员干部展现极大耐心和韧劲。坚持“一户一策”,联合邻里、楼组长反复沟通调解,将心比心,以情动人,最终赢得理解与支持。

面对盘根错节的群众矛盾,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街道党工委创新构建起党建引领“三三机制”,即“三亮”树旗帜: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三联”织密网:党支部包干块区、党小组包干楼组、党员包干家庭;“三带”作表率:党员带头签约搬迁、带头宣传政策、带头攻关解难。

面对小区内较多的困难群体,党员干部不讲得失,积极主动服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子女不在身边的高龄老人,旧改办工作人员为他们收拾房间、打包物品、联系车辆,帮助他们搬场;又如重病卧床、行动不便的居民,旧改办工作人员问清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跑腿代办各种业务。

……

20年旧改路,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20年。彭一居民赵启明回到“新家”后有感而发“十个好”:旧房换新房住得好、合用改独用用得好、出门有电梯出行好、每户有阳台采光好、停车不发愁有位好、绿树推窗见景观好、房屋可交易政策好、房价涨得快流通好、公建配套全服务好、再来做邻居情谊好。

20年风雨兼程,彭浦新村街道以“四个特别”精神为犁,蹚出了一条甜蜜路。彭浦新村街道不仅成为全市第一个率先完成成片非成套旧住房改造的街镇,闯出城市更新改造的“彭浦模式”,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部分图片来源:彭浦新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