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牛顿在1666年看到一颗苹果坠树,由此获得关于万有引力的灵感,成就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科学传奇;英国的亚历山大·麦克米伦与丹尼尔·麦克米伦兄弟在1843年开办了一家小型书店,后于1869年创立《自然》杂志,开启了绵延100多年的科学传播历史。2025年,两段传奇跨越时空,交汇于上海科学会堂大草坪上的“牛顿苹果树”旁,谱写一段新的科学佳话。
丹尼尔·麦克米伦曾经说:“我想,种下一颗种子是值得的。如果这颗小种子长成一颗大树,我们必定心怀感激。”如今,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依然传承和弘扬着这一思想,通过旗下3000种学术期刊及每年1.4万种新书,携手各界,在世界各地播撒着好奇心的种子,并欣喜于种子的发芽和成长、开花结果。
7月3日,作为《自然》出版方的施普林格·自然,在上海科学会堂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上海市科协)所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捐赠善款,用于“播下一颗苹果树的种子”公益项目。据介绍,该项目专门支持“我和数学”征文投稿与“AI未来”中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峰会,以播下探索求知的种子,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向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授予捐赠证书。市科协副主席陈馨、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袁勇和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传播总监张立、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综合事务部总监夏君文等代表共同出席签约仪式并合影留念。
今年正值“牛顿苹果树”落沪10周年。韩志强介绍,由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管理的牛顿苹果树是英国国家级文物。2014年,它的种子曾由英国宇航员带入太空。2015年,根据上海市科协与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签署的“牛顿苹果树”嫁接协议,牛顿故居——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庄园里当年启迪牛顿的那棵苹果树所繁衍的5根枝条来到上海,经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园艺师在隔离试种温室里嫁接成活后,于2022年秋天起移到室外试种培育,渐渐枝繁叶茂,在2023年结出了果实,2024年3月正式落户上海科学会堂。怀揣科学梦想的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曾通过“时间舱”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埋在“牛顿苹果树”下,等待发芽。
韩志强表示,落户于科学会堂的“牛顿苹果树”既象征着中英的科学交流与合作,也将不断激励更多的青少年追求和探索科学,上海市科协很高兴能携手施普林格·自然,通过这个公益项目及更多活动,推动科学精神传承,点亮更多人的科学梦想。
2015年,施普林格和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公司合并为施普林格·自然,今年是施普林格·自然成立10周年,此次捐赠活动也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科普和科学教育的支持来庆祝这一特别时刻。安诺杰兴致勃勃地观赏了种植于科学会堂大草坪上的“牛顿苹果树”,苹果树枝干秀美挺拔,由原来的160厘米长高到了240厘米。他观看了科学会堂一楼大厅里爱因斯坦、薛定谔等全球顶尖物理学家出席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视频,并表示:“对科学和知识的追求让我们相聚于此。从牛顿到麦克米伦兄弟,先贤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在于薪火相传,在于培养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施普林格·自然期待继续与中国社会各界加深合作,以助力应对各种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共促进步。”
据悉,“我和数学”征文活动将面向初高中学生和数学教师,旨在培养青少年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AI未来”中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已成功举办了4届,今年的峰会将在有“科学殿堂”美誉的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届时,主办方将邀请多所初高中学校学生参会,让更多青少年亲身感受“牛顿苹果树”,以此激励他(她)们的科学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作者:陈怡
摄影:季俊辉、杨浦东
审核:市科协国际部(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