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区顾村镇白杨村西六房生产队,村民老张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他笑着对回访的人大代表说:“再也不用排队接水了。”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水荒”问题,正是通过人大代表“三访三问”活动推动解决的。近年来,顾村镇人大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为指引,将代表履职网络织进社区网格、民生项目盯进群众心坎、监督机制嵌入治理链条,让民主实践从会场延伸到街头乡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活力密码”。
搭平台、通脉络
民主实践有了“家门口的议事厅”
在顾村,“有事找代表”不是一句空话。镇人大代表每周三在镇政府信访窗口轮班,而每月16日的“选民接待日”里,他们的身影又会出现在社区“心连心茶室”。这是顾村“1+12+29”三级履职平台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缩影:以1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为枢纽、12个代表联络站为支点、29个代表联系点为触角,既当民意收集站,也做问题解决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选址争议、长者食堂提前开业、健身场馆升级改造……基层实践站点103场活动、768人次参与,23条“急难愁盼”被精准打捞,18件建议落地成惠民工程。
“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委员、顾村镇人大主席李明介绍,平台背后是一套标准化闭环机制:接待登记“一事一档”,问题交办“清单式管理”,结果反馈“代表打分”。比如,老旧小区加装充电桩项目,从居民提议到代表实地调研,从部门认领到竣工回访,每个环节都有人大代表跟踪。一位居民在联系点意见簿上写道:“以前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代表常驻小区,连选择健身器材种类这种小事都能向代表反映,找代表商量。”
破难题、见实效
从“纸面建议”到“地面温度”
镇人大代表选出的“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中,推进社区长者食堂建设高票入选。但项目推进时,代表们发现原计划年底食堂才能建成运营,“远水解不了近渴”。通过“政府部门+人大代表”季度联席会,镇社会事业办听取意见后迅速调整方案,加快建设进度,将开业时间整整提前5个月。如今,食堂里老人们边吃着优惠套餐边唠家常,门外能称体重、测血压的“阳光休闲区”成了新的社交互动点。“人大代表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居民李大爷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案例在顾村已成常态。白杨村西六房生产队水表入户改造项目,因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停滞,仅靠一个总水表供水,几十户村民洗衣、做饭需排队接水。针对白杨村的供水难题,人大代表参与与水务公司的多轮协商议事,最终敲定分表改造方案。面对镇域健身场地短缺,代表们联名建议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推动政府将原计划建设的小型体育馆升级为含泳池、球馆的多功能市民健身活动中心。镇人大今年还创新实施镇级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化、进度可视化、资金透明化”机制,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代表盯得紧,部门动得快,老百姓自然买账。”镇人大代表张元军感慨道。
聚合力、促长效
让民主成为治理“内生动力”
在顾村南部的沈杨村,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代表们迅速行动,参加到党员、村民联合组建的工作专班中,逐户排查隐患、宣传普及消防常识,推动村里新建3处集中充电棚。这种“人大代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共治模式,如今已复制到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等诸多领域。“过去靠干部‘单打独斗’,现在人人都是治理主角。”市人大代表、沈杨村党支部书记朱燕军说。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制度设计。顾村镇将代表履职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29个联系点对应社区网格,代表们定期开展“访企业问发展、访社区问需求、访群众问冷暖”的“三访三问”活动。每年还安排代表向选民述职,自觉接受监督。“代表履职好不好,选民说了算。”刚完成述职的代表秦小青坦言,“压力大了,但干劲更足了。”
从破解“一滴水”的困境到托起“一餐饭”的幸福,从“十大实事”到激活“共治细胞”,顾村镇人大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民主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这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正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治理效能,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路径也在一次次与民心的同频共振中愈发清晰。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